《积极生活》,这个书名很容易让人想起市面上泛滥而粗浅、功利的“成功励志”书籍。然而这本书和它们完全不同,它封面的介绍是这样的:该书涉及了从诗歌、电影到政治、伦理的宽广领域,讲述了这样一些富有魅力的人及其精神结构与生活故事:海子、王小波、阿伦特、伍尔夫、波伏娃、塔尔柯夫斯基、克里玛、赫伯特、哈维尔等。在这些看似互不相干的名字背后,提示这两个互相依存的精神纬度:一方面,是建设我们身处其中的外部世界;另一方面,是建设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两者不可偏废。
  
  在那一串名字里,哈维尔排在了最后,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排列,因为有关哈维尔的内容占据了这本书近四分之一的篇幅。而本书的作者——崔卫平也正是哈维尔著作和思想的主要引进者。
  
  从荒谬派戏剧家到捷克共和国总统,瓦茨拉夫·哈维尔始终是一个值得仰视的人。人们往往喜欢将他与卡夫卡、昆德拉并论,而座次往往又是:卡夫卡、昆德拉、哈维尔。这并不是说国人否认哈维尔的伟大,而是因为比起卡夫卡和昆德拉,哈维尔几乎处于一种隐匿的位置。作者将卡夫卡和昆德拉,以及作为剧作家的哈维尔比作“歌颂英雄的诗人”,而将后来的哈维尔称为“被诗人歌颂的英雄”。二者的区别一看便知——当其他人还在将精力用于“能指”的滑动时,哈维尔已经采取了行动。最重要的底线是行为的底线——在《分享哈维尔-分享共同的底线》一文中,作者这样说。在我看来,这篇文章实际上表述了两条底线,一为行为的底线,另一条则是人性的尺度。后者对于理解哈维尔的思想和行动有着重要的作用。
  
  哈维尔反对极权主义,并用实际的行动来实践这种反对,著名的七七宪·章和天鹅绒革命都有他的领导。然而他一再强调,自己反对的不是社会主义(然而他反对共产主义——因为它的某些实践让理想走了样),更不是想要让资本主义“复辟”。他曾多次攻击西方社会的消费犬儒主义(甚至提出了“全球极权主义(global cheap jerseys totalitarianism)”的概念,并称:一个东方的官僚和一个西方的经理差不多),也毫不讳言自己对社会主义某些观念的信仰。其实,所谓的主义只不过是一些机械的概念,人们如此依赖概念,喜欢对号入座,是思维惰性的结果。哈维尔推翻的是极权统治,这一行为的动机不含任何政治目的(正如他后来提出的政治理念:反政治的政治),完全是因为极权主义的统治让人生活在恐怖之中,禁锢了人性,扼杀了创造力——换句话说,越过了人性的底线。
  
  哈维尔还提出了“从下面”看问题的眼光,他说这样就能看到世界荒诞和喜剧的方面。这既与曾经的荒谬派剧作家身份有关,更与捷克民族的特质有关——这种特质来自于不断被来自外国和本国的铁蹄践踏的经历。通过自己真切的感受将荒谬表达出来,便是一种“生活在真实之中”,也就是对极权主义的一种反抗。1920到1930年代捷克人的这种感受,对应于中国人,便是1960到1970年代。作为没有亲身经历过这段历史的1980年代人,也许永远无法体会它。但这段历史的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远未结束,极权主义的幽灵也没有从我们身边消失。
  
  另一个占有相当多篇幅的人物是阿伦特,“积极生活”这个书名也正是从她那儿得来。阿伦特重要著作《人的条件》(The cheap jerseys China Human wholesale nba jerseys Condition)的德文版名为Vita wholesale jerseys China Activa,也就是《积极生活》。
  
  在最年轻美丽的时候,波伏娃遇到了萨特,阿伦特遇到了海德格尔。两个女人的经历却截然不同,阿伦特是不幸的那个。但海德格尔的离开,并没有让阿伦特沉沦,她只是接受了这个事实,然后走上了自己的路。和哈维尔一样,阿伦特面对的也是一个极权的世界,选择的也是承担——承担一个犹太人的重负。
  
  种族主义孤立民族,而极权主义将人们分割为孤独的个体,切断他们之间的联系。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我们往往容易迷恋某种孤独,然而阿伦特指出,孤独是极权主义的先兆。亚里士多德说,人是政治的动物。阿伦特传承了这一思想,也因此被称为“亚里士多德绝望的女儿”。
  
  ◆
  
  这本书分为四辑。“在虚构和现实之间”主要探讨文学,内容涉及诗人、作家(诗人也许可以包含在作家的概念中,但我喜欢将他独立出来)以及文学理论;“积极生活”以阿伦特为主,兼谈伪问题、良心等;“布拉格精神”以哈维尔为主,亦提及昆德拉、克里玛、塔尔柯夫斯基等人;“一种微弱而又积极的声音”则是作者的访谈录。
  
  正如陈家琪在序中所言,这本书涉及面之广,让人无从判断作者是何专业出身。对于这一点,我们也许能在作者的这句话中找到答案:“生活中有多个支店才能把他这个人支撑起来。”
  
  我想,把将书中的三个篇名串起来,是对于本书内容的一个比较合适的概括:被剥夺者是危险的,面对强权和悖谬的世界,请将这当作一个沉默的呼唤。
  
  然而我知道,这肯定不是最合适的。因为,如这本书中表达的,生活本身充满了不确定性,甚至是荒谬的。而我们需要的,是守住自己的底线,生活在真实之中。
  
  作者说,引进资源永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思想不能没有资源,光凭感觉产生的东西不结实。她这么想了,也行动了,为我们引进了阿伦特和哈维尔。有了这些资源,我们理应让自己的思想更成熟。

cheap nfl jerseys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