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霍德明教授出名了。和很多经济学家一样,出的是骂名。
“我坚决反对用下调印花税来激活股市。”这是让霍教授出名的那句话。在抛出这句话的时候,A股市场正处在一场罕见的暴跌之中,股民对政府下调印花税的期望非常高,甚至将其视为救命的稻草。但这时,有一些保持独立判断的学者和传媒人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霍德明实际上只是反对下调印花税的众人之一。几乎在他的言论见报的同时,《财经》主编胡舒立在杂志上发表了评论,名为“市不应救,不能救,亦不必救”,实际上比“坚决反对下调印花税”更进一步,发展为坚决反对一切政府救市行为。
那么,为什么股民的炮口全都指向了霍德明,而少有人骂胡舒立?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霍德明的言论被门户网站转载了,并且以“北大教授反对下调印花税”的标题放在了首页;而胡舒立的言论却无法转载,因为《财经》只在自己的网站发表文章,不和门户网站签订转载协议。
门户网站转载新闻并制作首页标题的用意是明显的:增加点击率。当然,或者还有些别的原因,比如网站的新闻编辑最近炒股赔了不少,看到这条新闻后怒火中烧,于是把霍教授树成靶子让无脑网民们狂轰滥炸。但无论如何,在这一事件中,媒体表现出的是赤裸裸的自私。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媒体的做法除了吸引网民疯狂点击和疯狂攻击之外,对事情的讨论和解决一点用处都没有。霍教授不傻不天真,他的结论是有自己的分析来支持的。你可以用逻辑来驳斥他,但是现在大家却是用口水来淹没他。那些骂霍教授的人,有几个是认真看了他的分析的?
这让我想到另一个人——张维迎。两个星期前有机会采访了这位被骂得更多的经济学家,我跟他提起那句著名的“中国目前为什么穷人上不起大学?是因为收费太低。”他则在我面前将自己的逻辑娓娓道来,即使你不愿意彻底信服,也不得不去认真思考。他说:中国现在缺少一些心平气和讨论问题的一个“场”,一种氛围,这对国家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大众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经济学家却需要考虑全局。
那么,怎么去营造这样一个“场”呢?我想,媒体应该责无旁贷。比如这次印花税事件,如果媒体真的负起责任,绝对不应将霍教授的言论作为网民泄愤的垃圾桶,而应想尽方法让大家处在一种平心静气的状态下讨论问题,让那些对股票市场还了解甚少的散户补补知识。到那时,不管你是同意还是不同意霍教授的意见,都没关系,因为你通过自己的逻辑作出了判断,而不是感情用事,骂几声“SB”了事。
从这件事情上看,中国负责任的媒体还太少太少。别光顾着骂CNN了,我们自己连CNN的零头也许都抵不上。
一种主义和理念的压倒性胜利,一场浩劫的到来,都跟洪水般难以控制的缺乏理性支持的群体昏聩直接相关。现在已经进步很多了,至少你搞出一个舆论让所有人不上班不上学打砸抢,是没人会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