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娱乐明星大小S和学术明星于丹先后来到北大。她们的出现吸引了众多校内外人士捧场,也激起了广泛的争议。相当多的人认为:大小S和于丹都没有资格登上北大的讲台,而北大学生对她们的追捧更是不合适的。《南方都市报》的记者在目睹大小S在现场所受到的热烈欢迎后,甚至在报道中使用了“大跌眼镜”几个字。
其实,真正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些人对北大学生的错误期待。以大小S、于丹为代表的流行文化之所以被称为“流行”,就是因为它在社会各阶层中都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北大学生不是被封闭在象牙塔里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呆子,他们同样沐浴在流行文化之中。再加上他们正值青春年少,对潮流的感知力更强于常人,因此,北大学生爱听流行歌曲、喜欢某个明星、爱读畅销书都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北大之所以成为北大,不是因为她是一片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而是因为她的老师和学生对学术有着更高的追求,对社会抱有更大的责任感。而无论是钻研学术,还是心忧天下,都与闲暇时间听听歌、追追星并不矛盾。相反,如果北大学生能够在《康熙来了》中找到乐趣,放松身心,能够从于丹对《论语》的解读中有所领悟,反而会对他们的学习和研究起到促进作用。
现在的北大是这样,以前的北大同样如此。遥想很多人公认的“黄金时代”——蔡元培校长上任后的1910、1920年代,当时正值京剧的黄金时代,几乎每个人都爱听京剧,就像如今几乎每个人都爱听流行歌曲一样。1927年,北平《顺天时报》还举办了“评选京剧五大名伶”活动,梅兰芳等五人入选,而这不就是今天的“超女”选秀么?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少北大学生也是“粉丝团”的成员,也就是所谓的“捧角者”。曾在北大任教的鲁迅虽然提倡新文化,却也经常与友人一同看戏;而当时的北大学生俞平伯、北大老师吴梅等人还常以票友的身份演出。
纵观一百余年来人们对“北大精神”的解释,我们找不到任何关于“排斥流行文化”的描述。北大学生追星不是罪,只要他们依然以最大的努力钻研学术,依然抱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依然坚持独立思考,他们就依然是北大精神与传统的优秀继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