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校园导刊》2008.5卷首语,非常政治正确)

  又是一年“五四”到,今日的青年在拥有这个属于自己的节日的同时,也应该反思:我们要如何认识和纪念89年前的那场运动?
  当人们回眸往事时,原本复杂的历史总是容易被简化。提起五四运动,几乎所有人都会想起那场学生游行,以及那把烧向赵家楼的火。然而,五四运动之所以拥有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巨大力量,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因为那个年代的青年学生们在京城里走了一趟,放了把火——“五四”力量的真正来源是那段时期里思想的启蒙和新文化的勃兴,而这些都与当时的青年息息相关。
  吹响新文化运动号角的是《新青年》等一系列报刊杂志的创办。在《新青年》的作者队伍中,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毛泽东等均正值二十多岁的青年时期,他们对民族的命运充满忧患意识,对中国的出路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索,并利用媒体发起了封建社会终结之后的第一次大的思想启蒙。
  这一时期的大学生也纷纷跟上先驱者的步伐,并成长为传播新文化的主力军。傅斯年、罗家伦、俞平伯等青年学生不仅向《新青年》等杂志投稿,表达自己的见解,还自己创办起学生报刊,在青年学生之中播撒新思潮的种子。
  北京大学的改革同样是新文化运动与思想启蒙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在这座被誉为新文化运动主阵地的大学,蔡元培校长的就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身体力行地投入到北大学风的改革中,在出掌北大的第六天,蔡元培亲自发表演说,劝学生摒弃功利主义思想,将学生们从升官发财的迷梦中拉回到书桌旁的沉思里。他还大量引进提倡新思潮的教员,鼓励自由讨论和思辩,培植学生社团。在蔡元培时期的北大,学生们沐浴在学术自由的气氛和新思潮的阳光下,这是他们愿与旧思想、旧文化决裂,并走上街头发起学生运动的根本原因。
  因此,1919年5月4日那一天的游行和放火只是一根导火索,成就五四运动巨大力量的“弹药”来自1917年至1921年间的思想文化积淀。认识到这一点,今日的青年就不能不对当下中国的情形有所思考。
  今年是奥运年,但我们在迎接这一全世界的盛会时却听到了从其他国家传来的不和谐的声音。一时间,国人纷纷表达对外国媒体、组织甚至政府的愤慨,并广为传播爱国之情——在发出这些声音的人群中,青年学生是一支主力军,熟练使用互联网的他们,得以利用这一新媒体将自己的声音放大,并以“点对面”的规模传播。他们在MSN上打出“Love China”的口号,在各大论坛和虚拟社区分享爱国的声音。
  青年学生的拳拳爱国之心令人感动,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学生们仅仅将爱国等同于聊天工具上的一个红心标志,等同于被誓死保卫奥运火炬的残疾女孩金晶感动之后的几滴眼泪,等同于在网络上的几句呼喊,在平日的学习和生活里却没有任何改变,那么,这将无异于五四运动仅有一天的游行和放火,而无几年的思想文化积淀——这样的“五四”,将不会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也不可能被后人记取。
  新华社发表的新华时评说得好:“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就是最大的爱国。”沉醉于用口头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以为使用了一些象征性的符号就是爱国,绝不是青年学生应该采取的态度。2008年的中国固然与1919的中国有着天壤之别,但今日的学生仍应从当时那批优秀青年身上吸取五四运动的成功经验——解放思想,昌明学术,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努力获取新知识和新文化。只有具备了深厚的思想文化积淀,青年学生才能真正为自己所热爱的祖国贡献出他人无法替代的重要力量。到那时,就算不在MSN上写出“Love China”,全国人民也都能看得到那颗跳动的爱国之心。这就好像即使1919年5月4日没有发生那场游行,已经蓄积了新文化巨大力量的五四运动也必将以不可阻挡的态势奔流在中国的大地上。
  回望历史,五四运动的力量从哪里来?思想的启蒙,文化的积淀。
  目及当下,今日中国的力量从哪里来?学生的奋发,青年的担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