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必须承认,我并没有仔细阅读这本160页售价10元的杂志。原因很简单,虽然朱伟主编在博客里面将其吹嘘为“周刊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但是显然这个“标志”并不够精彩,起码,它丝毫提不起我和小白的阅读兴趣。
在经过地震后一周多的媒体信息轰炸之后,很多人都会进入一个厌倦期。这时候,“姗姗来迟”的周报、周刊怎样才能吸引读者?显然,你必须要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这个独到包括形式和内容。比如南方周末,它选择了屈原的《九歌》作为包装,并且忠实记录下了震后的各方面现场,包括最残酷的现场。
而三联呢?这本地震特刊的主体是以简单的地名来划分各个部分的。在每个地名下面,配发的是记者发回的两三篇报道,动辄上万字,且主文大部分是以日记体的形式写成,详细描述自己如何进入灾区,每天看到了什么情况。这样的文字,很难谈得上有什么吸引力。
至少从形式上来看,这本杂志缺乏整合,缺乏包装。各地记者发回来的报道就这么井水不犯河水地堆在纸上,谁都会描写震后的惨烈场景,谁都会记录救援工作。于是,虽然大家记录了不同地区不同人的不同故事,其实提供的还是大量重复的信息。并且,很多信息在电视直播和日报、网站的报道中并不缺乏。
周报、周刊的报道并不是把每天采到的信息串起来那么简单。从这本杂志中,我看不出编辑的思路是什么。也许,思路就是“记录”而已吧——这个词虽好,一家有深度的媒体却不应该满足于此。
除了主体部分之外,其他几个部分——除前面几张灾难前的美丽风景图之外——也都质量不高。马戎戎采的两个口述实录,如果是网站在第一时间发出来还有价值,放在这本杂志中就显得太轻太讨巧了。蔡伟跑到四川去寻找读者,看起来是关怀,实际上却让人感到一股小家子气——你的读者就格外精贵,格外需要关心吗?这不是一家媒体应该采取的态度。
另外,李鸿谷的开篇评论毫无分量,大量引用事实,缺乏观点。题为“汶川不会消失”,但是读完之后根本不知道汶川为什么不会消失。到最后居然要靠引用俄新社的评论文章来结尾,只能显示出自己评论力量的薄弱。
本来还想表扬一下这本杂志的图配得不错,谁知朱伟在博客上自曝说,因为自己的摄影记者拍回来的照片不够好,所以用了很多别人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