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统计大家对“范跑跑”事件的意见,可以以6月7日这一天为分界点。在6月7日之前,批评的意见占到了绝对的上风;在6月7日之后,赞成、理解范美忠的意见逐渐增多,虽然不敢说已经超过了反对者的意见,但至少,我们能听到更多元的声音。

为什么是6月7日?因为这一天,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播出了范美忠与郭松民等人辩论的节目。正是这期节目,展示了郭松民等反对者气急败坏、人身攻击的嘴脸,而范美忠则给很多人留下了真诚、理性的印象。有人开玩笑说,范跑跑应该感谢郭跳跳,后者以牺牲自身形象为代价给前者做了最好的反衬。

电视辩论这种节目形式改变不同人物的命运并不是第一次,它甚至左右过美国总统的人选。

那是在近半个世纪之前的1960年。9月26日晚,位于芝加哥的CBS演播室迎来了两位总统候选人,一边是已经在艾森豪威尔内阁中当了8年副总统、与赫鲁晓夫进行过厨房辩论的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理查德·尼克松,另一边是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约翰·肯尼迪。他们面对大约7000万电视观众(占当时全国成人人口的约三分之二)进行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总统候选人电视辩论。

对于辩论的内容其实可以忽略,因为真正影响选民抉择的其实是两位候选人的声音和表情。大多数通过收音机收听辩论的民众认为尼克松说话很有条理,觉得他在辩论中占据了上风。但所有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都看得出来,实际上肯尼迪占了上风,这位43岁的帅哥充满魅力,从电视屏幕中看上去更加轻松,更有自制力。而镜头前47岁的尼克松不仅人长得不如肯尼迪,而且显出害怕的样子,脸色阴沉憔悴,脸上的剃须粉被汗水冲出隐约的沟痕。在浅灰色的舞台背景灯光下,身穿浅灰色西服的尼克松淡化成了一个模糊的人影,而肯尼迪的深色西服却在光线反差中显得十分欢快。

最终,肯尼迪在当年11月8日的大选中以微弱优势击败了尼克松。当时美国有政治家评论说,是电视辩论为肯尼迪在选举中获胜奠定了基础。虽说复杂的政治绝非一场辩论所能决定,但如果没有电视辩论,历史却真的很有可能反转。在肯尼迪之后,演员出身的里根也从电视辩论上获得了不少好处。

回到范美忠与郭松民等人的辩论当中。我们可以发现:

镜头中的范美忠身着深色格子长袖衬衣,戴着黑框眼镜,与其博客上的照片相比要顺眼了很多;而郭松民则身穿白色短袖衬衣,在灯光的照射下更显轻佻,没有眼镜,眼睛小,因为情绪激动而满面油光。

范美忠在节目中手撑着桌子,表情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偶尔几次对郭松民没有逻辑的发言和人身攻击报以轻蔑的笑容,而这一笑容被拍摄下来后反而为他赢得了加分;而郭松民则只是把手放在桌子上,同时配合以大幅度的身体动作,发言时左顾右盼,仿佛要教训全场的观众——事实也是这样的,在有观众表达支持范美忠的意见时,他也毫不客气地插话,用咄咄逼人的语气质问。

范美忠则不同,他总是耐心倾听观众的讲话,即使观众明确表示要跟他对话,他也要等观众将自己的话讲完,然后问主持人“我可以说一句吗?”

范美忠不是总统候选人,他的镜头形象没有经过公关设计,所以自然也有一些不利的地方。例如他的腿经常在抖,还被摄像师作为特写拍下来了;又例如他的头抬得不高,也许是站在讲台上上课的习惯吧,但在镜头中就显得不够自信;另外,他的一些话虽然很有道理,但是不适于电视这种媒体的表达,例如“道德有道德底线和高尚道德,前者可以责已,也可以责人,而高尚道德只能只能责已 ,不能责人”,这样的语言在转瞬即逝的电视媒体中是很难让观众理解的。但综合来看,范美忠无疑是这场电视辩论的胜者。

有人在看完节目后质疑:为什么要选郭松民、周孝正这样的人来跟范美忠辩论?胡一虎到底安的什么心?这种阴谋论其实很没意思,郭松民是有名的时评人,周孝正更是大名鼎鼎的人大教授,请他们来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中学老师辩论,不可能是要刻意抬举范美忠。从另一个角度说,其实郭松民和周孝正令人大跌眼镜的表现也正好代表了大部分批评范美忠的人的态度,因为骂人总是简单的,尤其是以道德的名义骂人,更不需要经过大脑,而那些要为一个被骂者辩护的人,却真的需要动脑思考才能找出支持的理由。

末了,说说我对这一事件的看法吧。我认为范美忠的跑是一个正常的举动,但他本可以做得更好,就像他自己时候所反思的那样,应该喊学生一起跑,应该对学生的爱更多一些——但这都不是这一事件的重点,在我看来,到目前为止,范跑跑事件的发展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并且在推动社会进步。我们看到了围绕这一事件的热烈讨论,尽管人身攻击不绝于耳,但毕竟还是有很多人是真的在思考,在反躬自问,在问自己的良心,也在问这个社会的价值观。很多人在这一事件后,开始怀疑那些曾经深信不疑的被强制赋予我们的价值观,开始动摇一些自以为正确但其实不堪一辩的想法。从这个角度说,写下自己真实想法的范美忠做了一件天大的好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