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和CCTV5一位主播见面。得知我保研之后,他问我,如果有两个机会摆在我面前,一是保研,一是CCTV的台聘,我会选择哪一个。我想了想,选择了前者——这并不是因为我有多么喜欢学术,也不是因为我有多么讨厌CCTV,而是因为我对电视这种媒体心怀戒心。那位主播gg也承认,电视在很大程度上带有show的成分。在我看来,电视娱乐节目show一show也无所,但新闻节目也得show,这就非常影响对事实的调查和追问。比如,电视访谈节目为了获得良好的收视效果,必须在设计问题时考虑观众的反应,尽量制造冲突性、娱乐性的对话,还常常借助一些道具展示来活跃气氛;而平面媒体的访谈则不同,记者可以排除受众的干扰,直面采访对象,追问真相。
对画面和声音的依赖,对冲突和娱乐的追逐是电视与生俱来的特性(关于娱乐这一点,那本著名的《娱乐至死》分析得相当透彻),这种特性既为电视带来了最广泛的受众,又无情地制造了许多麻烦和尴尬,以至于称之为“原罪”都不为过。一个显见的事实是:在前一段时间汶川地震的报道中,那些广受批评的记者基本上都来自电视台。他们为了获得画面,不惜拿摄影机的强光照射着刚刚被抢救出来的伤员的眼睛,不惜强迫心理咨询师在镜头前对伤残儿童进行心理干预,不惜千百次地将话筒伸向孤儿,让他们回忆已经回忆过无数遍的伤心往事……
这些失当的做法自然与中国记者的缺乏经验和缺乏专业训练有关,但为什么电视记者是“脑残”的重灾区?当然,你可以说,因为我们看不见平面媒体在现场做的傻事,所以只能批评那些我们看得见的电视记者了。不过,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电视这种媒体的原罪害了那些记者,如果不用提供画面,他们很有可能就不会去做出那些伤害别人的事情了。麦克卢汉说得太经典了,“媒介即信息”。我们在批评那些记者的同时有没有想过:电视这种媒介本身代表了怎样一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