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 星期六 奥运比赛日第15天

  对于中国政府来说,奥运会是一个向世界展示和证明自己的机会。到目前为止,一部分展示是成功的,一部分展示却以失败告终。
  在很多方面,中国“举国办奥运”的体制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优势。比如以全国人民税收巨资换来的先进硬件设施,比如庞大到史无前例的志愿者数量,比如密不透风的安保措施,比如拿钱烧和拿人填出来的壮观华丽的开幕式。此外,交通和空气质量的暂时改善也证明了中国政府的能力。
  对于大多数外国运动员、官员来说,到北京参加奥运会绝对是一个美差,衣食住行吃喝玩乐都安排得服服贴贴。不管是出于真心的赞美还是出于客套,他们对北京、对中国大多是称赞。
  然而,另外一批外国人,虽然他们的生活条件也很好,却总是以“不友好”的形象出现。在国际奥委会北京奥组委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总是有不少外国记者对中国“挑刺”。他们喜欢提问的话题包括:藏独示威者被逮捕,示威抗议公园和两位老太太,中国女子体操队年龄问题,开幕式假唱和假焰火画面,“21条新闻审核计划”,为什么有的网站还是上不了,赛场为什么有大量空座……
  每天面对这些问题,北京奥组委新闻发言人王伟同志终于忍不住了。他在8月1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非常有激情”地说:“极少数人到中国来就是为了挑毛病,是为了批评,是为了吹毛求疵,是为了找各种各样的瑕疵,这是少数人。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实现我们的承诺,所以我觉得大家都可以看到中国是在进步……”
  可惜记者们并不吃这一套,在后面的发布会上,仍然不改“吹毛求疵”的本性。弄得王伟同志在22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再次发表激情演说:“在我们这个房间里,有很多的批评意见,这就反映出很多媒体对中国的偏见是很深的,很多媒体对中国的了解是非常少的……历史会证明中国是什么样的国家,中国是如何在不断进步的,是如何沿着正确的方向在不断进步的,历史也会显示出国际奥委会在2001年所做出的决定是多么正确……”
  自然,这一段演说估计也没几个外国记者当回事。这说明,中国政府向世界展示自由、开放的意图完全失败了(另一种可能性是,或许根本不想展示这些)。华尔街日报中文版上甚至贴出一条新闻,直截了当地说,在奥运期间“西方媒体提高对华批评声调”。
  这种状况既令人失望,又令人尴尬。我们本期待奥运成为一个中西方沟通的机会,可是现状仍然是双方自说自话,完全没有达到沟通的层次。西方说:你不自由,不开放,请你们尊重普世价值;中国说:你居心叵测,说我不自由开放,无非是想和平演变了我,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
  这样的争执是不会有结果的,因为双方都从根本上否定了对方,没有一个共同站立的根基。这也让我开始怀疑沟通的可能性,究竟是西方对中国有偏见,还是中国对西方有误解?这真是一个难解的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