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发在今天的《国际先驱导报》上,以下为未删改未拆分版本)
中国大学生现场观摩美国大选
文/方可成
汕头大学2006级本科生马婧从来没有想到,她可以在美国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近距离地聆听美国总统候选人巴拉克·奥巴马的提名演说,并为他拍照。除了奥巴马,她最近拍到的大人物还包括美国民主党副总统候选人约瑟夫·拜登、“第一夫人候选人”米歇尔·奥巴马和辛迪·麦凯恩、现任美国第一夫人劳拉·布什、纽约州联邦参议员希拉里·克林顿及她的前总统丈夫比尔·克林顿……用她同学华琪的说法,这些人“可以组成一个政府了”。
马婧和华琪都是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她们和其他5位同学一起,受李嘉诚基金会的支持,获得了在美国观摩2008年总统大选的机会。
首批赴美观摩大选的大学生
对中国人来说,去美国观摩大选听起来新鲜,但实际上早已不是第一次。从上个世纪开始,就陆续有中国观摩团赴美。2004年,受美国国务院及长期与中国合作研究基层民主选举的卡特中心邀请,一个由33人组成的中国官员、学者代表团对当年的美国总统大选进行了现场观摩。这是当时规模最大的美国选举观摩团,成员包括全国人大、民政系统的各级官员及多位专家学者。
汕头大学的观摩团,规模虽然比不上2004年的官员学者团,但时间上要充裕得多——后者在2004年大选前一周才抵达华盛顿,而这个大学生报道团队于8月17日启程赴美,直至11月4日的选举结果揭晓再返回,历时近三个月,这在中国人赴美观摩史上是很罕见的。
更引人注目的是团队成员的大学生身份,他们是国内首批获得观摩美国大选机会的大学生。创意和支持此次活动的李嘉诚基金会新闻发言人张景如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样的活动有助培养年轻人成为国家未来的领袖和栋梁,“可促进中国内地与美国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这不但使两国年轻一代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也将促进中西的融和。”
张景如说,李嘉诚基金会的目标之一,就是“资助能提升社会能力的项目”。此次观摩项目之所以能够得到基金会的支持,就在于它符合了这一标准。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助理、美洲研究室主任傅梦孜则认为,这是中国大学生了解美国政治运作过程的一个好机会。“原来大家更多地是通过媒体的报道了解美国大选,中间隔了一层,而现在他们能亲自进行实地考察,近距离观摩大选的运作。”
傅梦孜曾于1996年观摩过美国大选,那时他刚好身在美国,以学者的身份对整个过程进行了观察。他自己的体会是:观摩美国总统大选,不光是看一场巨大的“show”,更多的是要与美国人接触,体会他们对政治参与的热情。
从杰佛逊和林肯开始认识美国政治
美国当地时间8月18日早上6时许,报道团搭乘的飞机在晨光中抵达此行第一站——首都和政治中心华盛顿。
接待他们的美方联系人比尔·尼克松是美国国会游说公司Policy Impact Communication的负责人。“游说”是美国政治的特产,指“说客”代表客户,就法律、法规和政府政策等,向政府和立法者施加影响。例如,这家Policy Impact Communication游说公司就是李嘉诚基金会在美国的一个长期代表,帮助基金会处理与美国政府的关系。
“游说”在中国容易发展成被人诟病的“跑部钱进”,在美国却能成为正大光明的一大产业,是因为它的法律认为游说对政府决策有益无害,同时又能够有效遏制幕后灰色交易。美国相关法律规定:官员不得从“说客”那里收取单件价值50美元以上的礼物,一年内从同一名“说客”收取的礼物不得超过100美元,否则属刑事犯罪。
在游说公司吃完早餐后,报道团成员参观了包括白宫和国会山在内的几个具有重要历史、政治意义的地点。在林肯纪念堂和杰弗逊纪念堂前,比尔·尼克松告诉中国学生:如果能把林肯和杰弗逊的思想弄明白,那也就明白了美国政治的一半。林肯是美国的第16任总统,也是是共和党的鼻祖,他提倡权力应该归于政府管理;而国父杰弗逊则认为,权力是属于人民的,他是民主党的鼻祖。比尔说,即使到现在,无论麦凯恩与奥巴马在各个方面提出什么政策,也都离不开对这两位鼻祖思想的遵守。
报道团成员龚洁彤将比尔的这段话细心地记录了下来,并且在后来的观摩、采访中进行了验证。她说自己最感兴趣的就是对比两党之间的不同——她会比较两位候选人的演讲,代表们的意见,大会的气氛、布置,场外发生的事情,甚至会比较两党人物的穿着、谈吐和举止。
这位学习国际新闻专业的大四学生发现,她在采访美国对失业人员的援助政策时,共和党代表告诉她,这种援助是让懒惰的人更懒,非但不能帮助他们,反而让他们形成好吃懒做的习惯;但是民主党人一般认为,这是一种人性的政策,富人多纳税,为失业者增加援助是应该的,而减少援助只是一些富人为减轻自身税负而找出的借口。龚洁彤觉得,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恰好分别继承了林肯和杰佛逊的思想。
不过,龚洁彤也发现,比尔的总结有些笼统。她认为,“权力应该归于政府管理”毕竟只是林肯政治思想的一部分,不能代表他的全部思想。另外,她还发现,目前民主、共和两党正在寻求一个号称“完美”的方案改变美国现状。在许多政策上,奥巴马和麦凯恩有着令人吃惊的相同之处,两个党派都没有死守什么定律,而是在互相竞争的同时互相学习。
“娱乐选举”:热闹中努力看门道
分别于8月底和9月初举行的民主党和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是报道团抵达美国后的前两场重头戏。
这是两场热闹无比的盛会,丹佛和圣保罗两座城市到处是狂欢的气氛,在马婧看来,就像是“即将沸腾的自来水,热烈地从底部冒着泡泡。”
观摩团成员们在大街上看到大批打着标语口号的支持者,还有兜售候选人形象徽章和玩偶的小贩。在民主党大本营丹佛,大家还在路边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游戏,名为“花一美元扔麦凯恩下水”。游戏中有两个孩子分别带上面具扮演麦凯恩和小布什,他们坐在一个大水缸的边缘,路人可以在五米外投棒球三次,只要击中靶心,“麦凯恩”或者“布什”就会掉到水里,狼狈不堪。他们看到,一个路过此地的小女孩拉着妈妈的裙脚说:“妈妈,给我一美元,我要扔布什!”随着“布什”应声落水,人群爆发出欢呼:“我们要医疗保障,我们不要麦凯恩!”据游戏的发起者理查夫妇说,这个游戏带来的不仅仅是欢笑——它的收入将交给一个基金会,用于帮助贫困学生。
如果说场外的气氛是“即将沸腾的自来水”,那么会场内的气氛则已经沸腾到了顶点。团队的带队老师李梓新感叹道:在美国这个崇尚全民集体参与的国度,政治同样是汉堡包加可乐,同样是盛装出席的Party,摇滚乐队也必不可少。在民主党党代会上,每一个演讲者出场都像摇滚明星一样派头十足,而台下疯狂的粉丝团早已落座,还有人专门派发各种旗帜标语以供挥舞,场面动感十足,视觉效果一流。
当他们的领袖奥巴马出现在场内时,欢呼达到最高潮。华琪形容说,奥巴马“如同国王一般降临,声浪几乎掀翻了百事中心。”
而在共和党的卓越能源中心,参加党代会的代表们要温和得多。李梓新将他们比喻成“一群见过世面的中年人,对恋爱的感觉也变淡了”。他们的手指上戴着粗重的钻戒,并不早早入场,而是往往等到快高潮的部分才姗姗来迟,形容尊贵。即使Ebay总裁梅格·惠特曼、惠普前总裁卡莉·菲奥莉娜这样的重量级人物发表演讲,也只能得到平淡如水的掌声。
不过,当他们真正关心的人物登场,演讲他们真正关心的内容时,共和党的党代表们依然难耐激动之情,将会场内的气氛推向高潮。前阿拉斯加州州长哈克比讲了一句笑话,调动了全场“中年人”心底的激情:“你们知道吗,佩林竞选瓦西拉市长时得到的选票,比乔·拜登今年初竞选总统得到的选票还多!”瓦西拉是阿拉斯加的一个小城市,人口只有1万人。这个笑话既说明了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佩林的高支持率,又挖苦了民主党副总统候选人拜登。
在丹佛和圣保罗两座狂欢的城市,报道团成员深受这种“娱乐选举”的感染,也努力从热闹中看门道。龚洁彤感叹,这真是两场“唱歌、跳舞、游行示威俱全的党大会”。她谦虚地说,在热闹的气氛中,还不敢说已经看出了什么门道,只是认识的人多了,对党大会的流程也基本熟悉,也与政客们建立了一定的联系,这对以后的观摩和采访很重要,“毕竟党代会只是竞选的正式开幕。”
“战争选举”:感受这个“分裂”的国家
连续观摩民主党和共和党的党代会,让马婧觉得“精神分裂”。
且不说上文提到的医疗保障及失业者援助之争,单是对堕胎的不同意见,就让马婧觉得无从选择。共和党打着“热爱生命”的旗号,禁止一切堕胎行为;而民主党则大摇“妇女有选择的权力”的旗帜与其对抗。
当佩林被提名为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时,为奥巴马助威的游行者对着记者大声喊:“莎拉·佩林是一个笑话!她以为她能代替希拉里么?”而在共和党这边,舞池里男男女女正为他们的新副总统提名人如痴如醉:“她的能干与胆量超乎我们想象!”
在公开演讲中,两党的重要人物更是纷纷挖苦、嘲笑甚至攻击对方候选人。当民主党指责佩林之前仅仅管理一个小城市,经验不足为凭时,这位44岁的女性针锋相对地讽刺奥巴马之前只是芝加哥的一个“社区组织者”而已,他的经验也好不到哪里去。
“两党代表互相诋毁,这个国家看起来很分裂。”马婧说。
报道团成员在采访中见到的“作战室”(War Room)更印证了这种“分裂”。这个听上去有点内战色彩的名称,是两党的战略和快速反应中心。1992年,克林顿在竞选中仿照军队指挥部建成了它,用来搜集对手情报,制定竞选战略,并快速回应对手的“招数”。例如,当麦凯恩提名佩林为竞选搭档时,民主党“作战室”要马上向民众显示“他的选择如何糟糕”,“他作为一个领袖是多么不合格”。
不过,这一切都要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上,不能歪曲事实。报道团成员高文欢对此很有感触,他说:这种“战争”不是故意抹黑对方,而是一种公关。此外,民主党“作战室”不会介入佩林17岁女儿怀孕的家庭隐私,这是这场“战争”的原则和界限,双方都必须遵守。
在民主党的作战室内,高文欢看到:房间墙壁上贴满了麦凯恩和布什拥抱的照片,并写着红色大字More of the same(相差无几)。近30个工作人员正在电脑前紧张工作,他们主要是研究员和媒体公关人员。9月2日,当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在卓越能源中心通宵达旦举行时候,作战室进入“战争”状态——他们要严密监察共和党的一切发言,确保有关奥巴马的任何言论没有被篡改。
不光是两党的核心成员,普通的支持者和抗议者也让报道团成员觉得分裂。无论你的观点如何,游行示威都是家常便饭,自然容易在大街上针锋相对。他们曾在街头看到,一组示威者高举“同性恋是犯罪”的标语牌站在街心。街对面,另一群来自麻省的年轻示威者不甘示弱,向反同性恋示威者咆哮:“带着你们的仇恨滚蛋!”双方一度发生言语冲突,所幸被闻讯赶来的警察制止。
除普通民众的观点冲突外,更有极端的抗议者和种族分离分子,可能危及候选人的安全。单从大街上的警察数量就可以嗅出这场“战争选举”的火药味——以丹佛为例,党代会期间将有3000到5000名警察驻扎,其中有近半数都是从周边甚至邻州抽调。此外,丹佛和圣保罗分别从联邦政府获得了5000万美元党代会基金,其中相当一部分钱将用于采购安保设施,并对警察进行培训。在这笔资金的支持下,警察们荷枪实弹地武装起来了,城市街角还常有警察骑马队巡逻,城市上空则有数架配置了精密监视设备的直升机进行低空巡逻。
目睹种种“分裂”状况而觉得“精神分裂”的马婧,后来遇到了一位“逻辑清晰无比”的加州华人。他告诉马婧:无论最后谁当选,大家也都还是美国人,“这个国家不分裂。”
探访奥巴马和麦凯恩的故里与故人
芝加哥是奥巴马从政之路的起点,也是报道团在参加两党党代会后奔赴的下一个地点。
在东113街的棕榈公园旁边,奥巴马曾做了三年的义工,职位是“社区组织者”。那是从1985年开始的三年时间,这项工作主要是负责与芝加哥教会合作开展慈善活动。在这期间,奥巴马主导了一个非营利计划,协助当地教堂为穷困的居民举办职业培训,帮助失业的工人安顿生计。
这项年薪仅1.3万美元的基层工作被纽约前市长朱利安尼等人嘲笑,但奥巴马到现在都认为这是他“曾受到的最好训练”。报道团成员高文欢在走访芝加哥时也觉得,先从事志愿工作,后来去哈佛大学法学院读书,这样的轨迹和故事容易让人认同。
在奥巴马曾经工作过的社区,报道团成员看到:如今这里到处是小型的乡间别墅,宁静安详。奥巴马曾经工作过的办公室仍在Holy Rosery教堂内,教堂对面的棕榈公园里,黑人青年在开着周末Party。这里仍然是传统的黑人社区,公园旁边有一条小径以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的名字命名。而如今,奥巴马被视为马丁·路德·金梦想的继承者,他自己也将接受总统候选人提名演讲的时间定在马丁·路德·金发表《我有一个梦想》演讲的45周年纪念日上。
报道团探寻了奥巴马的故里,也访问了麦凯恩的故人——越战时曾与麦凯恩被关在同一个战俘营的老兵汤姆·科克。
这位79岁的科罗拉多州共和党代表在一次早餐会上讲述了自己的经历——或者更准确地说,是麦凯恩与自己有关的一段经历。他说,1967年,麦凯恩所驾驶的飞机被越军击落,他被关进战俘营。“他知道战争的痛苦和煎熬,在飞机被击落后,他的右手和胸骨都断了,不能自己吃饭,几乎饿死了。”
在近四个月里,麦凯恩和其他40多名战俘一起被关押在监狱的一个大房间里,他们一起阅读材料。汤姆·科克回忆说,“麦凯恩知道很多历史,欧洲历史、亚洲历史,他经常跟我们讲课,让我们觉得他是个领导。”
1973年,麦凯恩在当了5年半战俘后终于被释放。尽管美国在越战中失利,但他回国后仍被视作一名英雄。麦凯恩原本想跟随父辈的足迹,成为海军四星上将,但由于伤病困扰,他后来以上校军衔从海军退役,开始从政。
麦凯恩是目前美国参议院里仅有的5名越战老兵之一。如果说“社区组织者”是奥巴马的一个标签,那么“越战老兵”就更是麦凯恩的典型标签。这段经历为它赢得了一些加分,来自新墨西哥州的议员希瑟·威尔曼说:“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品格,他通过了艰难的考验,而奥巴马却没有。”
他的战友汤姆·科克则对大家说:“他曾经拥有一切,后来一切被夺走了。现在他再一次拥有了,他不会轻易改变。”
了解美国华裔政治
在出发之前,2004级学生郑加良就决定将“华裔政治”作为自己的观察重点之一。他想知道,华裔团体在美国大选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在大选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这一观察进展得很顺利。自从踏上美国国土,报道团就不断地遇到华人和华裔同胞。在拉斯维加斯等待转机时,他们遇到一位三年前来此谋生的华人。她来自南京,以前在国内从事酒店服务,现在则在机场的一家旅游纪念品商店做店员。她告诉这群中国大学生:她喜欢拉斯维加斯,她想要好好学习经营一家店,将来可以开一间属于自己的店。虽然这位华人店员和美国政治没有关系,但从她身上,大家窥见了这个国家最普通的故事——从白手起家建设自己的生活。“只要美国梦还在,热情总有一天会击中你。”华琪总结道。
更多、更大的美国梦在华裔政治明星们的身上得以实现。在民主党代表大会上发言的唯一一位华裔江俊辉就是一个代表,他小时候住在芝加哥郊区,是当地唯一的亚裔家庭,因此遭受歧视,住家的窗户被敲破,在读书的时候也因为族裔背景而无法享受和其他同学相同的待遇。也正是这段经历,让他决定学习法律,维护民权和族裔平等。两年前,他在一场激烈的选战中胜出,出任加州主计长(State Controller),监督加州税收以及每年一千多亿美元的预算。这是美国华裔历史上最高职位的民选官员,江俊辉也成为加州几乎家喻户晓的政治明星。
报道团采访的另一位华裔——南加州亚裔联盟主席郭诗贤也有类似的经历。她是第一批在美国落地生根的香港留学生,用她自己的话说,“第一批留学生到美国就和难民差不多”。如今,经过三十多年的打拼,她已经成为活跃于加州政坛上的著名华裔助选智囊人物。
郑加良则访问了一位同龄人——共和党最年轻的华裔党代表尹立崇。和其他白手起家的华裔政治明星不同,这位22岁的年轻人有着显赫的家庭背景:他是湾区华人社区著名的尹氏家族的后代,抗日史实研究专家尹集钧、麦当劳大王尹集成、佛利蒙华裔社区领袖尹集宪分别是他的大伯、二伯、三伯,他的父亲尹集雄则是在中国发展的成功商人。
在采访中,郑加良觉得尹立崇的成功固然与家庭影响有关,但更与他的经历和性格分不开。他从7岁开始,直至高中毕业,几乎都是在北京和台湾两地度过的。他对郑加良说,这段经历让他看到了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两种不同的政治体制,亲身体验到了其中的差别,这对他的从政之路影响很大。
此外,郑加良还从尹立崇身上感受到了一种不服输的性格——他将家族荣耀看得很重,“不想让家里人丢脸”。在郑加良看来,家庭、经历、性格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最终造就了这位同龄人的不凡之路。
尽管报道团已经访问了不少华裔政治人物,但郑加良仍然觉得不够。他希望能够有机会去华裔居住区了解普通华裔的参政状况,“毕竟在党代会上接触到的华裔是有限的”。
现场观摩之后是思考
为了成为一个真正的“报道”团,这几位大学生联合学院的后方力量,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和博客,即时向世界发布在美国采写的报道、拍摄的照片和剪辑的视频。目前,网站已经有了超过12000的页面浏览量。
不少网友在读过他们的报道之后,留下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也不乏质疑之声。一位名叫“Chen”的网友在一篇描写希拉里在民主党大会上演讲“情动全场”的报道后不客气地留言说:“我希望你们能先搞清楚这场民主党大会背后的政治角力再去写这些报道。这场大会最引人关注的不是演说有多煸情,而是奥希阵营如何貌合神离……但是这里你们完全被相当肤浅和表面的说辞所迷惑……在你们报民主党人如何团结的同时,盖勒盖民调显示麦凯恩反超奥巴马……全美事实上发生的变化,跟你们在这个场所中所见到的完全是两回事。请先搞懂了再去报道,也请做多一点研究再去写报道。”
对他们观摩和报道能力的质疑并非完全没有道理——这些学习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此前并没有接受过太多政治学方面的专业教育。不过,他们正在他人的帮助下尽力发现和思考美国的民主政治体制。在这个团队中,有两位外籍指导,一位是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日报《今日美国》的前任执行主编兼图片主管,一位是有20余年媒体从业经验的印第安纳大学新闻系教授。在报道团的观摩采访过程中,他们始终跟随并给予指导。
另一方面的帮助来自一群美国的同龄人,他们是犹他大学辛克利政治研究所学生报道团队的5名成员。龚洁彤说,这些犹他大学的学生都比较了解美国政治,在采访过程中可以给中国学生解释一些不太好懂的政治用语或政治模式。采访结束后,两国大学生还常常交流意见,以确保信息的准确和完备。
经过半个多月的观摩,7位中国大学生对美国的民主政治都有了一定的思考。郑加良说,最让他触动的是美国民主的草根性。“那是一种深入到内心的,非常强烈的激情,他们很容易受到政治的鼓动。不仅仅是在党代会上,在会场外,也能看到这种草根式的民主。”
高文欢则观察到了一个细节:他在采访中遇到了中联部派来观摩美国大选的3位官员,还遇到了大量的国内记者同行。高文欢觉得,这说明中国越来越开放,希望主动了解其他国家的民主政治模式及其文化。他在芝加哥还接触了一所研究国际关系的文化机构,这个机构的研究认为:奥运会对中国是一个很好的提升,展示了中国在各个方面更加开放的姿态。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洲研究室主任傅梦孜则认为,中国大学生观摩美国大选,是一次了解美国的重要机会,但受年龄和阅历所限,对于活动的意义不能估计得太高,也没有必要上升到“民主经验本土化”的层面,“毕竟民主的模式也不只美国一种,我们也在研究自己的民主道路。”
据带队老师李梓新介绍,目前团队已经完成了两党党代会等重要的现场报道任务,下一步的重点将是进行分析性和思考性的观察报道。大选日日在变,团队成员们的日程安排和所思所得也将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直至选举结束。
1个回应
[…] 第一次接触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是在2008年9月。当时,我以《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的身份连线采访了该院派往美国报道大选的学生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