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电教,赫然看到一条横幅,上书“北京大学中国企业家(后EMBA)特训班第39期结业典礼”。
被雷得不轻。原来时代变化这么快,最早的MBA先是进化为所谓EMBA,现在又升一级,推出“后EMBA”了,而且是第39期了!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数字啊,难道每个星期就结业一期?——按照MBA的性质,这也并不是没有可能。
后EMBA,我心中一遍遍默念这一个汉字和四个英文字母,它们如此怪异地组合在一起,造就了一个多么搞笑的名字。
这个名字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开着宝马出现在大学校园里堵塞交通的大叔,他们虽然西装革履油光锃亮却怎么也掩饰不了ws的气质。
——意味着一群占用大学里本来就紧缺的教室资源的大叔,他们上那些金玉其外的所谓管理课程,或许还要装模作样学学《论语》、《易经》。当有学生误闯他们上课的教室时,老师还会义正辞严地说:我们的课是收费的,不准旁听,赶快出去!其实谁都清楚,听这种课才是浪费生命。
——意味着每个周末的夜晚,学校举办的舞会上,总会充斥着一群头发快要掉光的大叔,大腹便便的他们邀请年轻漂亮的女生跳舞,然后,一起钻进楼下的宝马,扬长而去。
所谓MBA、EMBA、后EMBA,名字再怎么改,也改变不了它们的本质:一场多方共同操作、各自心怀鬼胎的大忽悠。
——大学里凡是跟经济管理沾上边的学院,都忙不迭开办类似的培训班,连艺术学院都要凑热闹开一个“奢侈品管理”。实在跟“管理”沾不上边的哲学系,也要开一个老总“国学班”。它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卖文凭,赚钱。
——到这些培训班授课的老师,很清楚地明白自己的目的:不是为了传道授业,更不是为了促进学术研究,只是为了在“微薄”的工资之外,挣点闲钱。
——上这些班的老总们更不会傻到白白送钱,他们根本不用关心自己学到什么,只要拿着买来的文凭回去升官发财就是。另外,他们还可以在课上认识自己的同类,说不定能够结成今后一起忽悠的伙伴。
在这场大忽悠中,所谓“管理学”只是被生产出来的一个工具,被各方共同用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今天刚见识了一个国学班毕业的
怎样?
这篇能看得懂了!嘿嘿! 🙂
我觉得上个这种课对某些学员还是会有一些理论上的扩充
当然也不能排除一方想卖文凭赚钱 一方想买文凭的可能
可还是觉的是非有些偏激哦
对这种更高形式的校园商业行为很反感吧…
恩啊,我是用偏激的方式写的啦。。多谢指正,嘿嘿。。
不存在指正一说啦
其实我是很欣赏人的这种偏激、率性的特质的
其实是非的这个问题也可以用“社会学的想象力”来说
“自觉将自己遇到的个人困扰转化为公共论题,那么理想中的公众社会也就到来了吧”~
班门弄斧 😳
哈哈,盼望cc同学多来留言!
博主所言甚是
看到文章就有想留言的冲动
😎
曾经在公车上同一个做商业插画的人士聊天,他说业务做得好的话,老板会送他们上武大的MBA班,四万一个文凭。
这篇文章不是偏激,事实大多如此。
我也是2010年7月毕业的哈~~
如果kc同学也是本科的话,
有没有考虑过以后续个M.A. , M.Sc. or….. MBA something…
😉
我是研究生毕业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