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在校园导刊开选题会时,齐云飞同志向我们倾诉找工作的焦虑,以及他对自己求职前景的预期。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找工作就是一个对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进行评估后,再根据“就业质量、上升空间、待遇、企业文化”等等标准选择合适的“托身之地”的过程。

但齐云飞同志却根本没有说这些,他张嘴闭嘴都是“金融危机”、“通货膨胀”之类的词儿,说得我们一愣一愣的。乍一听上去他好像在分析国际形势,实际上却是在讲自己的职业选择——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选择前途较为光明并仍在快速增长的互联网行业为避风港。

我忽然想:这不就是米尔斯所说的“社会学的想像力”么?——将个人经验与广阔的社会天地相联系,利用信息增进理性,理解个人与社会、个人生活与历史以及自我与世界之间的相互关系,将个人的生活历程置于历史的序列之中。“通过这种方式,个人性的焦虑不安被集中体现为明确的困扰,公众也不再漠然,而是参与到公共议题中去。”

于是,齐云飞同志通过对找工作过程中的焦虑不安的审视,实现了从“环境中的个人困扰”到“社会结构中的公共论题”的转换。

这个例子让我们看到:虽然米尔斯提供的是学术研究指南,但实际上,即使对于不搞学术的普通人,这本书也是极为受用的——社会学的想像力可以引导你更多地关注自己所处的时代形势,关注历史背景,而这对解决个人焦虑不无裨益,对思考公共话题更是作用甚大。因为只有在公众形成一个共同体,将个人焦虑上升为公众话题进行讨论时,才有彻底解决问题的可能。

当一个家庭主妇在面对飞涨的物价,以及危机重重的食品时,她会苦恼,会想方设法省钱。但如果她能由此开始了解和思考经济问题、食品安全的问题,她就不光拥有了一双看穿价格标签的慧眼,更可能拥有应对危机甚至预测走向的能力。

当一个单身汉苦于找不到女朋友时,他往往会思考个人的劣势和缺点,但是否也应该想想:这与男女比例严重失调有关?而男女比例失调又有深深的传统文化背景。想到这些,他或许可以豁达些;又或许,他会因为自己的思考而增添几分魅力。

任何人都是社会的人,历史的人。任何日常琐事都有自己的社会和历史背景。我们也许可以渐渐学会将眼界放宽,放远。

米尔斯所期望的正是如此,如果现实生活中人人都有社会学的想像力,自觉将自己遇到的个人困扰转化为公共论题,那么理想中的公众社会也就到来了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