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少年,似乎是一个颇有落差的对比。但其实,只要你注意到“如”字就会明白,许巍已经彻底和少年划清了界限,他的“绝版青春”已经彻底过去。
在《少年》这首歌里,他唱道:
我依然看到那些少年/站在九月新学期操场/仰望着天空清澈的眼神/想着无限的未来
很明显,他已经站在观看少年的位置上。他看到少年们像自己当年那样“想着无限的未来”,而他已经不是怀想未来的年龄。
对比2008年的《家》和2000年《那一年》里的《故乡》,会有相同的发现:
《故乡》:我是永远向着远方独行的浪子
《家》:你给我的/每一个梦想/在漂泊的岁月/让我坚强
前一个许巍正在因为“我想超越这平凡的生活/注定现在暂时漂泊”而流浪,后一个许巍已经安身立命,静静回想那段漂泊岁月。
这样的转变让很多仍然处在青春岁月的人不满,他们怀念唱《两天》的绝望摇滚青年,怀念《在别处》的忧郁浪子。
期待40岁的许巍重新变成摇滚青年,这不现实,也没有意义。我只想说,人至中年的许巍仍然在为少年唱歌,在为青春的自由和理想唱歌,所以他仍然是我最爱的歌手。
为什么喜欢许巍?于我而言,他是我理想主义的共鸣(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华/年少的心总有些轻狂/如今你四海为家),是青春年少的写照(青春的岁月/我们身不由己/只因这胸中/燃烧的梦想),是渴望自由的声音(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天马行空的生涯/你的心了无牵挂),是热泪盈眶的在路上(我们在前世约定/一起穿行这世界/一生都不会停歇/永远向着那春天),是并不庸俗的爱情(在我珍爱的每一天/爱你是不变的信念/任时光飞逝如闪电/这彩虹永远开在我心间),是情绪敏感的触角(谁让我们哭泣又给我们惊喜/让我们就这样相爱相遇/总是要说再见相聚又分离/总是走在漫长的路上)。
在这张新专辑里,虽然那些温暖、淡定、幸福的歌多了,但我仍然能听到那些歌唱青春、自由、理想的声音:
今天我依然还能够感到/那理想飞扬在春天里/飞过了城市飞过村庄/来自我们年少胸膛
我们是自由的孩子/如此深爱这世界
这是希望的旅程/是谁在风中奔跑/自由穿行梦想/向着幸福的远方
也许在听完这张专辑后,我还是更喜欢翻出《那一年》,翻出《曾经的你》,但这并不妨碍我对许巍的喜爱和对下一张专辑、下一场演唱会的期待。
因为我知道,只要他还在为我们心中的理想,为我们对自由的渴望而歌唱,那就是最好的礼物,而他自己是不是仍然怀有少年的冲动和不安,这已不重要。
无怪乎你那么喜欢许巍~佩服啊,能从简单的歌词中看到理想,看到变迁
从视角的细腻可以看出你真的欣赏他。
许巍-痛苦而后幸福者,依然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