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大名同学向我约稿,说我们的学生报纸《NEWS》要在“文化·互动”版开一个专栏,写写实习的事儿。我回复她说:为什么要搞这么正经的专栏呢?既然是文化版,不如谈谈风月呢!
不过,最终我们还是达成共识:实习这件事儿,其实是百味杂陈,可以写得很有趣,并不一定要严肃地讨论业务嘛。于是,就有了插科打诨的以下这篇,虽然业务水平不怎么高,但起码可以轻松地阅读。
哦对了,我还给这个专栏起了个名字,曰“学而实习之”。
采访对象的四种经典回答
“喂,您好,我是××报记者……”
当你走上实习岗位,最常做的一项工作也许就是电话采访了——事实上,对于正式记者来说,电话采访比当面采访也要多得多。
默念好要采访的问题,心跳加速的你拿起听筒,拨过号码后如果传来的不是忙音或者“对不起,你所拨打的电话已关机”,那么恭喜你,等待电话那头传来的声音吧。根据我的亲身经历,这些声音往往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类型一:茫然型
实战案例:——×总您好,我是《财经》杂志记者,您现在方便说话吗?……
——《财经》?
——对,《财经》杂志。
——什么财经杂志啊?
——就是北京的《财经》杂志。
——北京哪家财经杂志啊?
——……我们就叫《财经》。
对策:牢记孔圣人名言,“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类型二:警惕型
实战案例:——×主任您好,我是《南方周末》记者,关于××问题,想简单采访一下您。
——《南方周末》?哟,你们的报道可是比较敏感。这样吧,以前其他媒体报道过的关于我们的东西你们都可以用,我就不给你再提供什么信息了。
——(软磨硬泡)
——(极为勉强地)好吧,你有什么问题,我看看能不能回答。
——(提问)
——这些问题,我看够呛!怎么看怎么像国外敌对势力的问题啊!
对策:吸取教训,对某些官僚提问时不要太直白,要向他们强调报道的“正面宣传目的”。
类型三:走程序型
实战案例:——××长您好,我是《财经》杂志记者,有几个问题想采访一下您。
——你发个采访提纲到宣传部吧,传真号是12345678。
——几个很简单的问题而已,电话里问一下就可以了。
——不是我不回答你,这是我们的宣传纪律。如果你不经过宣传部那道程序,我回答的东西你也不能用。
对策:别以为发个传真过去就可以马上开始采访了,宣传部领导们的工作是慎重而缓慢的,即使天天打电话催,一周不给你答复也是正常的。在这种情况下,除了求神拜菩萨外,唯一用得上的招数,就是在采访提纲上面下文章:在列出自己的问题之前,先将采访对象及其所在单位吹嘘一通(要恰到好处,不要拍马屁拍过了),再简略提及自己截稿时间紧,望英明的领导们配合。
类型四:囧型
实战案例:——您好,是东华门居委会×主任吗?我是《南方周末》记者,想问一下你们社区最近迎接奥运的事情。
——你问我们迎奥运的事?
——对。
——我们最近迎奥运的活动可多啦!
——那就好啊,您说说看吧,都有些什么呢?
——别急,你们这个采访不会是收费的吧?最近经常有人打电话过来说要帮咱居委会宣传,但是都要收费。你们不会也要收费吧?
——……
对策:对新闻界的怪现状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在“见怪不怪”的同时,对自己的行为严格要求。
第三条。。。北大宣传部也这样。。
哈哈,你也被虐过?
😀 财经那个很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