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的时候,我在风入松书店偶然看到这本《癫狂的艺术——中国精神病人艺术报告》。粗粗翻过后,我被它深深吸引,于是马上到学校图书馆的网页上推荐购买这本书——这不仅是因为这本书全彩铜版纸印刷所以价格不菲(68元),个人难以购买收藏,更是因为我觉得这本书的重要性理应让它出现在北大图书馆的书架上。
没过多久,图书馆就在网上回复了我的购买请求:“已下订单,谢谢!”
9月份的时候,我想起这本书,于是上网检索,发现新书已经上架,并被迅速借走了,后面还排了2个预约的。于是,直到10月底我才拿到这本书,并在11月初将其细细看完。
平心而论,这本书也许并不能称得上是“中国精神病人艺术报告”,因为其中出现的精神病患者都生活在同一家医院中,基本都来自江苏省,他们所创作的艺术作品也仅仅包括绘画和陶塑,没有其他艺术形式。所以,这本书中所揭示的中国精神病人艺术状况也许仅仅是冰山一角。
但这本书的意义不在于全面,而在于开创。在中国好像还从来没有过艺术家走进精神病院,给精神病患者带去纸笔,引导他们作画的尝试。
于参与作画的精神病患者而言,他们或许找到了一个出口,因为艺术是精神治疗的一种重要方式;于作为“正常人”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这群和我们不同的人,书中作者的日记能够令我们反思自己对精神病患者有意无意的歧视;于艺术界而言,这本书是一个重新发现这一特殊群体,再次思索艺术与精神障碍关系的机会。
当我看着书中精神病人的作品时,有时会想:部分作品真的可以在798展出,很棒!但有时候,我又会觉得,大部分作品不过像是一些小学生的涂鸦,能被称为“艺术”吗?作者郭海平在书中给出了解释:病人在创作时都是服用了相当剂量的药物,这些药物对于他们的精神和体力是一个非常大的损耗,他们实际上已经没有太多的力度去创作自己作品,甚至连拿彩色铅笔涂色都只能完成浅浅的颜色,因此他们喜欢使用不费力气就能涂出鲜艳色彩的油画棒。
这其实也正折射出精神病人在当下社会的生存状况。他们是被误解、被歧视、被压抑的一群人,即使给他们作画的机会,他们也是在一种被“驯服”的状态下创作。再想想梵高,他的伟大作品是在多么激烈和冲动的情绪下完成的。
从这篇来看,对精神病人的了解、对精神病与艺术的关系的了解都有待进步。
北图可以直接订书?
北大图书馆。不过任何图书馆都有此项功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