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美国大选揭晓。几乎在同一时间,中国的土地上正在进行另一场选举,它的规模虽然远不及美国大选,但却同样吸引我们的关注——这场选举就是中山大学的学生会主席直选。
  中大用直接选举取代以往间接选举的消息一经传出,很多人即围绕这种选举模式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对于中山大学的这一“民主实验”,我们理应对其表示期待和赞许。不过,我们的目光不应停留在选举形式本身,而应回到“学生会”这一组织的本质。
  今天我们在提到“学生会”这三个字时,很多人都已经想不起它最初的名称——学生自治会。这一肇始于五四运动时期的学生组织,目的和名称保持一致,即为了实现“学生自治”而成立。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大学的开学典礼上,许多校长都会将“学生自治”挂在嘴边。在他们看来,大学生已经成年,应该成为合格的公民,而现代大学就是培养现代公民的地方。如果一所大学还要像中学一样,由校长、老师来管理学生,而年轻的公民们却学不会自我管理,只知唯唯诺诺,那么共和国的公民就无法产生。这一时期的学生自治会就是从组织上、制度上落实五四一代教育家们的学生自治理念。
  反观今日中国的大学学生会,在省去“自治”二字后,学生自治的色彩也越来越淡。在很大程度上,大部分学生会所做的事情,仅仅是定期从一些不三不四的公司企业拉一些不明不白的“赞助”,办一些诸如歌手大赛之类不痛不痒的活动。而已经成为公开秘密的学生会腐败现象,更让这一组织在学生中的公信力急剧下降,沦为一些人谋取权力的工具,而与最广大学生的自我治理毫无干系。
  这一现象令人失望,令人痛心。失去了学生自治功能的学生会徒有其名,无法帮助学生在自治中养成社会服务意识和公民责任感,对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现代公民毫无帮助。
  在这种背景下,中山大学对学生会主席选举模式的改革,可以成为学生会回归自治功能的突破口。长期以来的间接选举模式,只有少数“学生代表”才享有投票权,这不仅容易滋生腐败,更让绝大多数同学从一开始就远离了学生会运作。
  直选模式则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试想:当一位同学亲手为学生会主席投下一票时,他就亲身参与到了学生会的组建工作中。站在票箱前,他会根据自己的切身利益选择将票投给谁,而当选前当众许下承诺的候选人,也必然需要将自己的施政纲领付诸实践。这样,广大学生就真正参与到了自我治理的过程中。
  当然,选举模式的改革只是第一步,要实现真正的学生自治,还需要大学领导人在教育理念上的变革,以及所有大学生自治观念的培养。但既然迈出了第一步,其后的改变就值得期许。
  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大学的学生自治暂时有所反复,作为自治机构的学生会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异化,但翻开我们的大学史,从来不乏成功的、鼓舞人心的学生自治范例。希望发生在新世纪的中山大学学生会主席直选实验,能够让中国大学的学生自治迈上新的起点。

(《中国校园导刊》2008.11)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