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记者节。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庆祝这样的节日,总是让人百感交集。艺术学院电视研究中心的活动打出了“2008:中国媒体的新起点”这样豪迈的主题。我对这种自信和豪迈全然没有底气,相比之下,还是更喜欢咱们新闻学院的活动名称——“我所珍惜的”。与其豪情万丈地说我们迈入了新时代,不如好好回忆一下过去的30年,收藏好那些我们所珍惜的东西。
这个名字来源于《我所珍惜的——30位北大传媒人访谈录》这本书,书中收录了30位从北大毕业的传媒人的访谈。他们的入学年份从1973年到2001年,可以近似看作“30年,30人”。在这30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北大的30年,新闻行业的30年,乃至整个中国的30年。
30人中的前3位——卢小飞、王庚年和王求是在恢复高考之前入学的。那时,文革接近尾声,社会急剧变化,不少名师刚刚从牛棚中走出,一个冬去春来的季节即将到来。
77、78级大学生是当之无愧的黄金一代,无论在哪个专业都是如此。在这本书收录的30人中,有8位都是那时入学的——王林、刘学红、孙冰川、汪大昭、吴佩华、张雅宾、杨迎明、彭波。毕业于中文系的他们如今都已成为著名媒体的当家人物,或是政府媒体部门的领导。他们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媒体走向正轨过程中的探索者和开创者。
可惜的是,中文系新闻专业很快就被挪到了人民大学,北大再次陷入没有新闻学院和新闻专业的局面,此后的北大传媒人便零散出现在各个院系。
80年代初的代表人物是国政系的唐师曾。他回忆北大生活时说,这个学校最重要的特征是“疑”和思想自由。他是摄影记者,却不安于仅仅用图片表达,而是想当作家,而且出了不少书,这是一个北大人的典型特质。
80、90年代之交的代表人物是中文系的沈颢。1988年入学的他说,大学生活就是“先涨潮,再退潮,然后再等着涨潮”,这句话无需多解释也不能多解释。这一代北大人被理想激荡,又看清了脚底下的现实,因此便在现实的基础上做了不少理想主义的事情,并且成功了。沈颢的《南方周末》《城市画报》《书城》和21世纪报系便是代表。
世纪之交的代表人物是微电子系的许知远。这是一个物质发达但精神失落和迷惘的年代。2000年毕业的许知远谈起“北大精神”时说,那只是一些“历史的尘封”,它属于80年前的蔡元培时代,属于张中行笔下的红楼点滴,却不属于自己的北大岁月。他对传媒业的看法同样悲观,认为其正在遭受政治和市场的双重挤压。而现在的年轻人又钟情于网络,这是“年轻人最愚蠢的一个最主要表现之一”。许知远对一个更好的年代,对于一些更独立、更丰富的人有着无法抹去的乡愁,这种忧伤也是这个年代的北大人可以共同分享的情怀。
21世纪的北大传媒界代表人物会是谁?随着2001年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恢复建院,新闻专业重新回到北大,从这里会不会诞生新的黄金一代?虽然内心并不抱太大希望,但在记者节这个大好日子,我还是诚挚地祝愿自己的母校、学院,还有我自己。
黄金一代未必 但是你很有希望
过誉。。。。 😳
师兄是新传的?
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