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对中山大学学生会主席直选的头版报道将人们对这场选举实验本已逐渐平息的关注再次提了起来。这一次,大家关心的主要议题不再是直选的民主意义,而是这篇报道本身带来的争议。

不少人读过报道之后觉得,这篇写得如小说般丝丝入扣的新闻,将获胜者蓝国瑜在竞选中运用的“手段”和“伎俩”表露无余,他们对此感到失望。有人在蓝国瑜的博客上留言说:“太有才了,看了对你的报道之后我就看到希望了,政客后继有人了……”更有人留言讽刺道:“前有三鹿奶,后有孺子牛。果真如此牛!”

蓝国瑜本人对这篇报道深感不满,他在校园BBS上发帖,从14个方面指出报道存在的“失实”。候选人陈夏也认为报道凭空臆造了自己去年败选后“痛哭失声”的场景,她在校内上发表日志说自己“现在彻底了解了媒体都是些什么样的人”。

该文的第二作者、中山大学学生谷禹则将自己的校内状态改为“我按我的想法写,你用你的智力读,千万别认为我有误导你的兴趣。非要认为自己被误导了的智力半残者,对不住您了。”他表示:“我写的都是事实。”

那么,这篇报道究竟是否存在失实?以我在《南方周末》实习的经历判断,这家以专业水准著称的报纸没有捏造事实的必要,更难以承担“假新闻”带来的名声损失。然而,《南方周末》在新闻产品生产中的几个环节确实存在漏洞,给“主观想象”留下了空间:

其一,对实习生和特约撰稿人的信任。需要承认的是:这种信任是一件好事,但它也有负面影响:对于正式记者而言,他们内部通过制定准则、进行业务讨论等方式形成了一种对于专业主义的认同,对客观性的拿捏比较到位。而实习生和特约撰稿人则不然,作为外部人的他们,对于主观判断和“合理想象”的认识参差不齐,犯错也是难以避免的。

其二,实习生、记者、编辑三者之间的脱节。如果说记者在改实习生的稿件时还会就具体文字征询实习生意见的话,编辑在改稿时基本上是不会理会实习生的。我在实习期间,就有一篇稿子被编辑进行了错误的修改,刊出后采访对象对此很不满意,特意打电话向我抱怨,而我根本不知道编辑进行了这样的修改,对此也是有苦难言。

其三,编辑和记者对于优美文本的追求。你也许常常会发现《南方周末》的很多稿件在文本上的质量甚至超越了文学作品。这自然是记者的功力所赐,但有时候,对于优美文本的刻意追求,迫使记者和编辑在严守客观性的规则上后退一小步。对于这篇中大直选的稿件来说,蓝国瑜所指的14处“失实”,除了个别完全没有道理的指责外,大部分都是这一小步惹的祸。

很多人读过这篇报道后感叹:写得太好了!但是,按照严格的专业主义标准判断,这的确是一篇存在瑕疵的报道。这一事件也让“客观”与“主观”这一对老掉牙的概念重新浮出水面——对于“客观”这样一个永远无法达到的目标,我们是否还要付出向它无限接近的努力?为了让文本生动和优美,记者是否可以将自己脑中建构和加工的事件呈现在新闻纸上,即使这样的建构是合理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