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进入北大,就不断在各种场合听各种人说“北大是常为新的”。每每提及这七个字时,说话者总是念念不忘它的出处:鲁迅。
噢,原来大文豪鲁迅先生是这么评价北大啊,“常为新的”这个说法听上去真不错,脸上又添了几分光彩!
可是,鲁迅先生真是这么说的吗?两周前,陈平原先生在课上的解释让我意识到:自己相信了四年的说法原来是赤裸裸的断章取义。
话说鲁迅先生的这几个字出自《我观北大》,是他1925年12月应北大学生之约,为北大校庆27周年写的文章,其中一段是:
既然是二十七周年,则本校的萌芽,自然是发于前清的,但我并民国初年的情形也不知道。惟据近七八年的事实看来,第一,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虽然很中了许多暗箭,背了许多谣言,教授和学生也都逐年地有些改换了,而那向上的精神还是始终一贯,不见得弛懈。
注意了,“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是一句完整的话,其中的逗号其实是顿号(因为那个年代还没有顿号)。也就是说,鲁迅的原话应该是:“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
如此一来就很明显了:哪有把顿号前面的东西单独成句的道理?就好像把“房地产商是善良的、无辜的老百姓的宰杀者”断章取义成“房地产商是善良的”一样。
可惜的是,谬误传播之广令人难以想象。很多在我们看来应该很有学问的人也犯了同样的错误,比如:
刚刚退休的许智宏校长在好几年的新年贺词中都曾说:北大是常为新的,北大的同学永远是一股“新”的力量。
前外交部部长李肇星同学说,鲁迅先生“北大是常为新的”对他造成了很大影响。
海闻副校长曾说:正如鲁迅先生所讲,“北大是常为新的”,我们就是要发扬这样的精神。
就连我们学院非常有学问的、对北大历史非常了解的肖爷爷也犯了这样的错误:鲁迅先生也曾说过“北大是常为新的”,建国以后的北大并非停滞不前,而是大有发展。
所谓上行下效,至于就业指导中心、《北大青年》报社这些单位所犯的错误就更是数不胜数了。一向以严谨著称的《财经》杂志也发过这么一篇扯淡的文章。
也是,这个年头,“拿来主义”盛行,谁愿意回到原文去考据呢?
可是,断章取义真的是害死人。郁闷的不光有鲁迅,还有庄子。据说他曾经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话似乎常被用来当作激励人们努力学习知识,但庄子的话后面还有呢:“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
网上也有人对爱迪生的名言“天才那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提出了断章取义的质疑,不过根据更严谨的考据,这句话的确是爱迪生的原话,而且确实没有下句了。
🙄 佩服陈平原先生~果然有如此强人~
还记得牛顿老大说过的“xxx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话吗?
那本是句骂人的话,讽刺的是胡克。
哈哈,多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