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郭敬明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曾说:“我自己想起来都觉得太可怕了,这一代人都是看我的书长大的,我的书可能会改变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看了这个采访,有人觉得郭很无知,在自吹。但其实——尽管我很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他的这句话字字当真。说得严重点,这一代孩子已经被郭敬明毒害了,而且他还在继续毒害新的孩子。

每当想到韩寒和郭敬明两个人的时候,我总会很感慨:为什么这两个年龄只差一岁、总是被大家拿出来相提并论的80后作家,写出来的东西能差这么远呢?

有人说因为韩寒在成长,而郭敬明永远是那一套。没错,从最早的那篇带有传奇色彩的《杯中窥人》到现在每每令人叫绝的博客文章,韩寒的思想和文字变得越来越成熟和耐读。但我想,他这么多年的这么多文章,其实是有自己的一直没有变过的核心价值观的——那就是对社会的关怀,对权威的质疑,对独立思考的信奉。

我想起自己刚上初中的时候,韩寒刚刚出名,我托父亲到省城出差时帮我买本他的书(我所在的那个小县城还很闭塞和落后)。结果他带回家,除了我想要的《零下一度》外,还额外“附赠”了我一本,名为《我们的留言:致韩寒》。在当时那种视韩寒为一个可怕的叛逆者的社会氛围中,父亲的用意很明显:我允许你读韩寒,但也请阅读后一本书,这样才能获得一个对他的“全面”认识,要谨慎地看待他,不要盲目学他。

这种教育方式其实很不错,类似于政府的信息公开,而不是搞封锁——在那时,将韩寒列为“少儿不宜”的禁书真的不算什么新鲜事。可惜的是,在韩寒不再被“妖魔化”的今天,在他的文章、他的博客触手可及的今天,又有多少中小学生想要主动去阅读他呢?他们在沉溺于郭敬明的华丽辞藻和那些美好的故事情节当中时,有几个人还关心这个社会,还信奉独立思考,还愿意并敢于向权威发起挑战呢?

古罗马的统治者为了麻痹大众,采用了“bread and circuses”的策略,也就是用面包喂饱人民,用马戏团娱乐人民,那些吃饱了、被逗开心了的人民,谁还想得到质疑独裁者统治的合法性啊!

我觉得郭敬明就有点像当下中国的“马戏团”,而且是专门面向孩子们的马戏团,危害尤甚。

我常常想,如果90后这一代人是读韩寒长大的,那我们就有希望了。可是,事实上他们是读郭敬明长大的,于是前途大概只能是一片晦暗吧。

当然,这也不全怪郭敬明。他也只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这个最坏的时代,是最好的时代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