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郭敬明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曾说:“我自己想起来都觉得太可怕了,这一代人都是看我的书长大的,我的书可能会改变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看了这个采访,有人觉得郭很无知,在自吹。但其实——尽管我很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他的这句话字字当真。说得严重点,这一代孩子已经被郭敬明毒害了,而且他还在继续毒害新的孩子。
每当想到韩寒和郭敬明两个人的时候,我总会很感慨:为什么这两个年龄只差一岁、总是被大家拿出来相提并论的80后作家,写出来的东西能差这么远呢?
有人说因为韩寒在成长,而郭敬明永远是那一套。没错,从最早的那篇带有传奇色彩的《杯中窥人》到现在每每令人叫绝的博客文章,韩寒的思想和文字变得越来越成熟和耐读。但我想,他这么多年的这么多文章,其实是有自己的一直没有变过的核心价值观的——那就是对社会的关怀,对权威的质疑,对独立思考的信奉。
我想起自己刚上初中的时候,韩寒刚刚出名,我托父亲到省城出差时帮我买本他的书(我所在的那个小县城还很闭塞和落后)。结果他带回家,除了我想要的《零下一度》外,还额外“附赠”了我一本,名为《我们的留言:致韩寒》。在当时那种视韩寒为一个可怕的叛逆者的社会氛围中,父亲的用意很明显:我允许你读韩寒,但也请阅读后一本书,这样才能获得一个对他的“全面”认识,要谨慎地看待他,不要盲目学他。
这种教育方式其实很不错,类似于政府的信息公开,而不是搞封锁——在那时,将韩寒列为“少儿不宜”的禁书真的不算什么新鲜事。可惜的是,在韩寒不再被“妖魔化”的今天,在他的文章、他的博客触手可及的今天,又有多少中小学生想要主动去阅读他呢?他们在沉溺于郭敬明的华丽辞藻和那些美好的故事情节当中时,有几个人还关心这个社会,还信奉独立思考,还愿意并敢于向权威发起挑战呢?
古罗马的统治者为了麻痹大众,采用了“bread and circuses”的策略,也就是用面包喂饱人民,用马戏团娱乐人民,那些吃饱了、被逗开心了的人民,谁还想得到质疑独裁者统治的合法性啊!
我觉得郭敬明就有点像当下中国的“马戏团”,而且是专门面向孩子们的马戏团,危害尤甚。
我常常想,如果90后这一代人是读韩寒长大的,那我们就有希望了。可是,事实上他们是读郭敬明长大的,于是前途大概只能是一片晦暗吧。
当然,这也不全怪郭敬明。他也只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这个最坏的时代,是最好的时代吗?
光读谁都不够啊……哈哈……
每次来这里都不会失望,总是有饱满的,高硬度的信息等着我。
趴趴熊小弟——呵呵,是这个吗——真是越来越赞了。
另,那可以算是我的名字之一吧,呵呵~
郭同学实在不像男人
只读韩寒会出一群乱民
只读郭敬明会出一群脑残
哈哈,“乱民”是什么意思
乱臣贼子
乱民……
我对您无语
如果韩寒代表理性的思考,关心大事情,这样的人怎么回事乱民呢?或者您是站在官人的角度啊,不脑残的都是乱民?
看来没有郭敬明,脑残还是会继续存在的,所以作者高估了他的影响。
一味的骂东骂西也叫理性啊……
韩郭两人两个极端吧
嗯,非常同意本文观点。
同意!我一直很讨厌郭敬明,只看过他两本书,准确的说只有一个是他的:《幻城》和《梦里花落知多少》。看《梦》的时候我就很奇怪,他一个在四川小城里待着的小孩怎么写的出大城市里灯红酒绿的生活?我非常反感那种感觉。
你知道吗,你这句话带有强烈歧视色彩
请你下次不要这样随意重伤他人,或者,这一群体。谢谢。
ps:我也不喜欢郭敬明的文章。
你怎么看蒋方舟的 a 😐
很个性的小盆友,我喜欢~
她在高考当天考完语文的时候表示考的不错,但等到分数出来(低啦)她又说时间不够所以题目没有做完,导致分数不高,个人觉得这样~~~~你觉得嘞?不算造谣吧,正规新闻报道的耶。
那个小城也不算封闭和落后啦,当时有几个县城能买到韩寒的书 啊?而且县城出了您这样的人才怎么可能落后涅!嘿嘿!大记者每天都要想很多事情,感觉很那个哦~~~不累么,有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觉,你以后会成为白岩松那样的么?
呵呵,以知识分子自居嘛,自然忧国忧民……白岩松挺好的,不过更好的知识分子一般不上电视的
呵呵,这样早早出名的人,自恋是肯定有一些啦
初中的时候两个人的都看……那个时侯~年幼无知嘛。郭敬明太假,首先本性上排斥。韩寒那时不太成熟,冷静下来就觉得他偏激了。不过当我们觉得他偏激的时候,他却在渐渐转变。现在他写的东西更像钝器,不像以前那么锋芒外露但深刻了。
只是顺路来看看,就发现了自己喜欢的人啊。呵呵,喜欢韩寒很久了,应该是从6年级开始。在那个时候就可以如此坚定的喜欢一个人,而且仅仅是因为一篇文章,现在想来也很好笑。但是,至少他让我看到很多东西,也知道了很多。也懂得该去争取自己的东西。人是为自己而活啊。不管怎样,他在成长。我们也在。
真得太棒的文章,你的blog上做一个share it的连接好么,很多插件都可以做到的,很方便读者的。
好的!我本来以为就算加了share it也很少有人会点,呵呵,等我写完论文就加 😉
hanhan
发现hanhan是敏感词汇
郭敬明
1.郭敬明被接受,有一点ritual的意味:reinforce一些已经深入人心,可能还没有被explicitly表达的感受;不可能是完全生硬地impose/transplant到读者头上的,否则不会有这么高且迅速的接受度。责任不全在作者。读者群的心态值得揣摩。
2.怎样削弱郭敬明们的影响?在这个文字爆炸、”看谁喊得响“的年代,也许可以用更响、更容易被接受的方式(比如具有不输郭敬明”风花雪月“文字的娱乐性)传播”我们“的意识形态。这可以成为一个enterprise,这个博客就可以被视作一个先锋的堡垒。
传道是严肃的,但是方法可以搞怪,可以娱乐,可以让人囧。毕竟传道的一个目的是让人接受,如果自己方法不对,反而怪targeted受众“不分是非”,那种抱怨太可怜了。
改变传播方式是一方面,提高受众的素养也是不可忽略的
是的。提高受众的素养,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首先要了解受众,了解怎样的传播方式最能被大众接受。不能被大众接受的话,是没有效果的,顶多就是象牙塔的空洞回声。脱离开已经有的社会心理基础,‘认为大众的”素养“可以像泥土一样让”聪明人”随意塑造,本身可能是对大众的”大众性“的不尊重和对它强大力量的忽视,可能会受到大众的惩罚。
我越来越觉得,智者的伟大,并不在于知道真理:知道真理是人的聪明,教育,环境所赋予的礼物;努力让真理渗透进社会的认知,不管这个”社会“是身边的家人还是地球上所有人,才是”伟大“所在。这个目标的实现,不仅要求对于自己信仰的坚定,还需要对周围人和社会规则(?social institutions 专门词汇不一定准确)的洞察力,还需要长久的艰辛工作,而且这个工作不一定能在几十年里看到成效的。
我和您差不多年纪(我出生于89年),对您的专业方向和职业兴趣很有兴趣。如果您愿意的话,我希望通过邮件和您进一步讨论。
如果把郭敬明当成调味小菜并无不可。正如HH也只是开胃菜,不是么?
真正的大餐,现在已经没什么人去咀嚼了。
即便有,也被视为异类。
啊? 原来学长稀饭hanhan 啊? 个人一直觉得 hanhan早期的尤其是在新概念作文比赛中的作品 比如(《杯中窥人》《头发》)都是灰常好的作品 但是转型之后的作品 《青春》什么的 明显有点过 可读性和文学性都大大降低 贵《南方zhoumo》报几年前头版报道的hanhan的那期偶看完之后就对贵报有点失望 说实话 要我从hanhan 李大yan 和博主的博客里面选择 我更愿意看博主的博客啊 这个世界不缺乏忧国忧民的文学家 而是缺乏高智商又理性且心术纯正的写作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