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方:北京大学公众参与研究与支持中心
主题:“言论自由与公共理性”专题圆桌会议——从“季羡林藏画被盗卖事件”看如何建构理性的公共空间
时间:2008年12月12日晚7点
地点:法学院模拟法庭

会议主持人:沈岿(北京大学法学院 教授)王锡锌(北京大学法学院 教授)
与会嘉宾:韩水法(北京大学哲学系 教授)张平(北京大学法学院 教授)王博(北京大学哲学系 教授)强世功(北京大学法学院 教授)邓峰(北京大学法学院 教授)黄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志兵(南方媒体报业集团 法律部主任)俞虹
缺席者:贺卫方(北京大学法学院 教授)展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教授)王克勤(中国经济时报 首席记者)

  现场人山人海,估计99%的人都是冲着季羡林事件来的。但让大家遗憾的是,在主题发言阶段,北大的几位教授都大谈“言论自由”,而没有涉及季羡林。他们的观点基本趋于一致:媒体不应滥用新闻自由。强世功的发言让人觉得他带有一种法学教授的傲慢,他强调说只有法律才是真正理性的,因此司法是最后一道防线,但他觉得现在“司法向媒体投降”“大学向媒体投降”,可这该怪罪媒体还是怪罪司法?哲学系王博教授的发言很有意思,但他说“只有利益是永恒的”,“辩论是没有胜者的”,按照这种思路走下去,只能归结于虚无和悲观。
  老鹤没来,写了一封发言稿委托主持人宣读,题为“成长的烦恼”,大体在说网络言论的种种特性如何对名誉权构成威胁,实话说无甚新意。
  北航的黄卉教授是最靠谱的点题者,她从技术层面分析了张衡在此案中是否构成侵犯名誉权,主要讨论言论自由和名誉权构成冲突时,应该如何裁量,两种权利的边界在何处。
  南方日报集团法律部主任张志兵是发言中唯一一个媒体方面的人。媒体在被教授们痛批之后终于得到了一个说话的机会,他在发言中引用中美媒体败诉率对比等数字来倒苦水,痛陈今日的媒体并不是言论自由用得太滥。
  主题发言结束后,主持人把发言机会给了张衡的代理人。此人现场展出了张衡的字:“实事求是,理性沟通”。北大方面遮遮掩掩的态度,给了此人很大的底气和口实。因此他的发言也得到了在场不少人的掌声。

  随后,到场的几位记者纷纷发言,将讨论话题拉回季羡林事件,并抱怨自己在采访时根本无法采访到北大,《成都商报》的记者更说,自己的同事在采访北大时得到的答复是:“你们难道不知道上面已经不让报这件事了吗?”记者们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做的报道已经很克制了,并没有下判断,顶多用了“疑案”之类的词,并不存在言论自由滥用。
  会议进行至此,在我看来,记者和学者的沟通和讨论基本上在speaking into the air,各说各的。记者们关心的是:在无法得到两面信息的情况下,你怎么要求媒体去像公安局一样破案?而学者们则停留在言论自由的理论,他们觉得应该给媒体多一些限制,而记者们却觉得自己受到的限制已经太多了。
  此时距离会议结束时间也不远了,有不少听众觉得无趣开始退场,这时局面却发生了戏剧性的改变。在座的两位北大老师觉得自己看不下去了,要把自己了解的事情真相说出来。先开口的是外国语学院的老师,没说几句就被后面一位老先生打断,而这位老先生正是哲学系主任赵敦华。
  赵敦华教授还没说几句,张衡的代理人就坐不住了,竟然叫嚣“把他轰出去!”此言一出,他的形象连同张衡的形象都崩塌了。
  场面一度混乱,赵敦华教授和张衡代理人险些要发生肢体冲突。后来赵教授被请到前排就座,继续发言,他说自己也经常批评北大,但此事上北大是清白的,杨锐是清白的,张衡是心里有鬼的,并举出了具有说服力的理由(具体说了什么,明天的报纸应该会有报道)。一番话结束后,民意发生倒戈。而此时,会议结束。

我的想法:
  赵敦华教授的话具有相当的可信度。暂且认为他说的属实,那么为什么事件到现在会发展成这种样子?只能怪北大危机公关太失败,发的两次公告完全没有起到效果,反倒让外界的怀疑更甚。
  媒体在这件事情中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在场的CCTV记者说:我们是怀着为公共利益的心情来报道此事的,不带一点私利。这一点,我相信。但到最后,媒体的报道是不是沦为幕后更强大力量角力的一个工具而已?那些怀抱纯洁美好愿望的记者到头来是否只是利益集团手中的棋子?
  媒体关于季羡林事件的报道到底有没有滥用言论自由的现象?有,尤其是经过网络媒体的标题党式添油加醋,以及脑残的时评们放大后,事件演变成为一场集体攻击北大的狂欢。真正去做扎实、全面调查的记者,有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