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日前接受了《南方周末》的专访,透露了新闻出版改革的下一步方向。他表示:“中国传媒要有世界地位,必须要形成三五个世界一流的传媒集团。”“惟一出路就是进行改革,千方百计、争分夺秒培育出几个大的集团,这是当务之急。中国人是有这个能力的。你们可以看到,两三年之内就有成果出来。现在我给你们透露个消息,跨地区组建联合出版传媒集团的工作,已经开始启动。最近两年,出版业至少要出现三个‘双百亿’——资产一百亿以上,年销售收入一百亿以上的企业。”
我非常相信柳署长所言“中国人是有这个能力的”,我也相信“双百亿”根本就是小菜一碟。但问题是,打造巨型传媒集团真的就是中国传媒改革的灵丹妙药吗?
现在我们一谈起中国的传媒改革,无论是政府官员、学界专家还是传媒业界自身,总是言必称“集团化”,“做大做强”更是成为口头禅。每每谈及此,我们最喜欢引用西方传媒巨头的例子来佐证,默多克成为我们心目中的英雄,柳署长在访谈中也用羡慕的语气说:“现在跨国传媒集团多在几十个国家办报刊、办出版、办电视,一个集团办上千种报刊,当然能左右国际舆论。”
可是在西方,无论学界、业界还是政界,对巨型传媒集团的态度都是审慎的,甚至是反对的。在很多人眼中,默多克是魔头而不是英雄。为什么?因为新闻业是要为民主服务的,而资本的垄断则是民主的大敌。
反观中国,不仅鼓吹集团化的声音很高,而且政府还要亲自来撮合媒介集团的形成——柳署长就很诚恳地说:行政力量要“起推动作用,给它们创造条件。”这实在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
中国传媒的本质问题是行政垄断和干预太强,而不是市场垄断太弱。当很多人寄希望于“集团化”成为传媒改革的灵丹妙药时,我却很害怕它变成一剂毒药:一种可能的后果是中国媒体从行政垄断走向市场垄断,依然无法为民主服务;另一种更可怕的后果是政治的力量与市场的力量形成合谋,将媒体钳制于双重垄断的打压之下。
先上市再并购,大集团就出现了。
你这个是作业吗?能不能关注下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啊?这个比较实际。
作业?怎么可能呢……呵呵
看病难问题也需要关注,但不在我能力范围内啊,其实大家都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发言嘛
在中国更有可能出现的是后者!
写得不错·~~嘻嘻
嘿嘿,多谢:)
「中国传媒的本质问题是行政垄断和干预太强,而不是市场垄断太弱。」I am agree this point. 想成為跨國際的媒體大集團,市場機制才能到達目標,媒體是要能打動人心的產業,中國再怎麼強盛,如果不從媒體本質上去思考,只是一味地從欲達成效果去反推操作手法,那很明顯地中國政府還不明白媒體是什麼東西,那距離操作媒體還有一段很長路要走。
最近政府在推进中国媒体的国际影响力上又有大动作,可以看看这条新闻:“中国中央政府准备耗资450亿元人民币,推动它的主要媒体机构向国际扩张,以改善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
http://china.nfdaily.cn/content/2009-02/03/content_4881071.htm
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那我是不是要小心一點發表意見,看完整篇報導,對於學者所提出的某些論點,我實在不太能接受,其中「早在1945年,美国政府就全面启动国家公关战略。因此平等、民主、自由,大多数人都会很自然地想到美国。」,美國擁有這些直接聯想,會是因為所謂的公關戰略嗎?平等與自由是建立在美國建國之初的理想吧!而且,之後,美國嚴重的種族歧視,也讓許多人嗤之以鼻,直到現在歐巴馬當選,讓國際感受到美國的改變,如果,只是使用公關戰略,我不相信會比歐巴馬當選還具效益的證明。
“中国已经清晰地认识到,谁的话语越强势,谁就能在特定议题上占据上风。中国国家公关要竞夺和建构的,正是国际话语权。”我是相當好奇,胡百精教授的「強勢」,是怎樣的一個強勢法,是說話大聲,還是,比威脅口氣,我相信以上兩種,全世界的媒體絕對是不買單的,「強勢」這兩個字,也是讓媒體相當反感的地方,感覺像是隱藏事情,又故作鎮定,昨天,還強勢以對,今天,顛三倒四。
花這麼多的錢,如果想改善國際形象,我難以感受到成果,但是,我也期待著成效,就像報導所說文化是讓世界能夠放棄成見接受中國,所以,如果砸下的錢,所投資的媒體,能夠以「文化」發聲,會是一個很好的立基點。
说得相当精彩! 💡
我觉得有一点一步登天,好高骛远的味道了。
有个新闻人该有的态度和意识、扎扎实实做新闻这一块大多数媒体都还不及格呢。。
對這個領域瞭解不多,不過最近關注媒體對有關北大的事件的報導,如北醫事件和季羨林事件,對中國媒體的職業道德與價值觀很失望。這個也許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集团化对市场本身就是个恐怖的对手,但政府应该做的就是尽力把市场自由维护好,放手让市场自由、变掌控为给予必要的维护和时刻警惕寡头,即便寡头的存在不会消失,也会因自由 公正 透明的环境而受到制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