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日前接受了《南方周末》的专访,透露了新闻出版改革的下一步方向。他表示:“中国传媒要有世界地位,必须要形成三五个世界一流的传媒集团。”“惟一出路就是进行改革,千方百计、争分夺秒培育出几个大的集团,这是当务之急。中国人是有这个能力的。你们可以看到,两三年之内就有成果出来。现在我给你们透露个消息,跨地区组建联合出版传媒集团的工作,已经开始启动。最近两年,出版业至少要出现三个‘双百亿’——资产一百亿以上,年销售收入一百亿以上的企业。”

我非常相信柳署长所言“中国人是有这个能力的”,我也相信“双百亿”根本就是小菜一碟。但问题是,打造巨型传媒集团真的就是中国传媒改革的灵丹妙药吗?

现在我们一谈起中国的传媒改革,无论是政府官员、学界专家还是传媒业界自身,总是言必称“集团化”,“做大做强”更是成为口头禅。每每谈及此,我们最喜欢引用西方传媒巨头的例子来佐证,默多克成为我们心目中的英雄,柳署长在访谈中也用羡慕的语气说:“现在跨国传媒集团多在几十个国家办报刊、办出版、办电视,一个集团办上千种报刊,当然能左右国际舆论。”

可是在西方,无论学界、业界还是政界,对巨型传媒集团的态度都是审慎的,甚至是反对的。在很多人眼中,默多克是魔头而不是英雄。为什么?因为新闻业是要为民主服务的,而资本的垄断则是民主的大敌。

反观中国,不仅鼓吹集团化的声音很高,而且政府还要亲自来撮合媒介集团的形成——柳署长就很诚恳地说:行政力量要“起推动作用,给它们创造条件。”这实在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

中国传媒的本质问题是行政垄断和干预太强,而不是市场垄断太弱。当很多人寄希望于“集团化”成为传媒改革的灵丹妙药时,我却很害怕它变成一剂毒药:一种可能的后果是中国媒体从行政垄断走向市场垄断,依然无法为民主服务;另一种更可怕的后果是政治的力量与市场的力量形成合谋,将媒体钳制于双重垄断的打压之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