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梅兰芳》的败笔远不止三处,这里仅列出个人感受比较深的三条。
其一,为什么要让黎明和章子怡来演梅兰芳和孟小冬?
为了票房呗!是呵,如果换做两位专业京剧演员来演出,尽管戏中表现会出色很多,但收入的钞票会少一个数量级吧?据说黎明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就“速成”了十年功——也是,反正如今99%的观众是看不懂京剧的,有多少人能看出速成和真功的区别?但是对于导演来说,选择怎样的演员就说明了他拍这部电影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自然,凯歌同志的目的是钞票,而不是艺术上的成功。
其二,邱如白的转变让人摸不着头脑。
在电影的前半段,邱如白是以一个留洋归来的“维新派”面目出现的,他主动鼓励梅兰芳打破剧中陈规,并获得了成功,一举取代了燕十三。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对这份成功看得很透——不是梅兰芳的功劳,更不是他自己的功劳,而是这个时代造就了这样的结果。
但就是这样一个志在突破束缚、追求自由的人,到了后半段,怎么就突然变成一个守旧者,甚至还劝梅兰芳要接受那世世代代流传的“纸枷锁”呢?看不懂。
其三,台词上的一个小问题。
梅兰芳和燕十三的“打擂”进行到第二场时,由于第一场的落败,邱如白等梅党背水一战,他们加大了宣传攻势,并特意强调要到“北大清华”去贴传单,让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学生们来看梅兰芳的新戏。
可问题是,那时候有清华吗?众所周知,清华大学成立于1911年(那时还仅仅是留美预备学校,到1925年才有大学部),而梅兰芳出生于1894年,假如电影中“打擂”时年龄小于17岁(看片中人物相貌,很可能如此),那清华还没出生呢。
退一步说,就算那时清华大学已经成立,也根本来不及在一天之内完成去学校贴传单,再让学生们进城看戏的任务。当时北大就在皇城根下,一切好说;而清华则远在西郊,进一次城就得花去一天的时间,哪里来得及呀!
我看过一篇西方作家写梅兰芳的散文,是经典,好象梅忽男忽女,非常出神入化
小问题其实还有很多,比如三七年的时候说德国占领英国,那英国就不演莎士比亚了。
但是,整部电影应该说是很成功的。在影院看很有感觉。黎明尽力了,因为他就这个水平。总觉得少年梅兰芳更有感觉,但看着看着突然发现,这不是当年的那个张国荣吗。陈凯歌永远放不下“霸王别姬”。他没得突破了
你说的邱如白让我想到李敖还不是谁说的,年轻的时候不敢太激进,怕老来会变保守派。
激进和守旧都是一种固执,天平座的信仰是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