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太喜欢和别人谈论家乡的问题。不过,陌生人见面,总是会把这个拿出来当作话题。每当此时,我总是简单地回答说:我是安徽的,心情好的时候或许还会自嘲一下:就是那个很穷的省份。如果别人追问“安徽哪儿的?”我就会回答:安徽安庆。
其实我家不在安庆,只是安庆市管辖的一个县而已。但我从不愿跟别人提起这个地方。我宽慰自己说:反正说了别人也不知道,而且,我高中三年都是在安庆上的学,说来自安庆也没什么不对的。
我是恋家的巨蟹座,但我对家乡并不怀恋。我从不讳言自己对大城市的热爱,与此相随的,便是对偏僻小县城的不满。当我刚刚到北京上大学的时候,我就曾略带哀怨地想:如果我可以出生在这座城市,那么我一定会成长为一个更健全、更丰富的人,我的生活也会比现在更加精彩。
我热爱的不是大城市灯红酒绿的物质生活,而是这里的文化(当然,文化往往是需要物质基础的)。我憧憬那些博物馆、美术馆、剧院、书店,还有大学校园。如果我的童年、少年可以在这些地方徜徉,那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是的,文化,那也是我跟别人谈论家乡问题时唯一的底气。当我说出“安徽”这个省份的时候,我心里想的是胡适,还有梁启超的那句“一代学术几为江浙皖三省所独占”。当我说出“安庆”这个地名的时候,我心里想的是海子、陈独秀、张恨水、程长庚、桐城派、黄梅戏。学新闻后,这个名单里又增加了一个程益中。
不过,这些人对于我今天的家乡来说,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在我的印象中,那是一个贫穷的县城,不仅是经济上,也表现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打麻将,打扑克,跳交谊舞,K歌,吃吃喝喝,这是人们在闲暇时光里几乎所有的活动。县城里没有一家像样的书店,所有号称书店的基本都是卖中小学教参的。甚至可以说,连像样的报刊亭都没有,那些号称报刊亭的地方,卖的都是些乱七八糟的报纸,要么是“山寨版”《知音》(胡编乱造的婚恋故事),要么是“山寨版”《读者》(浅薄的心灵鸡汤),要么是“山寨版”《环球时报》(充满偏见的所谓国际新闻)。2007年我在《南方周末》实习的时候,家人想看我在报上发表的报道,竟然四处寻觅而不得!
我家乡的教育状况还可以,因此有不少人半得意半自嘲地说:我们这里太穷,只有读书一条路可走!但是我知道,那些看上去不错的升学率背后是些什么。的确,每年都有那么多学生考上重点大学,考上北大清华也并不新鲜,但是请看看他们的高中生活吧:每天5点钟就要起床去学校“晨读”,晚上9点多才能放学回家,周末、寒暑假不补课是不正常的。就算有了一点空闲时间,他们也没有书店、博物馆可去,只能看电视,或是上网玩游戏。在这样的环境下走出来的学生,你还指望他有多高的文化修养?有多好的公民素质?还怎样成为一个全面的、丰富的人?
从感情上出发,我不想用“文化沙漠”来形容我的家乡,然而事实就是如此。
又到了回家的时候,我想念我的家人,我想早些回到他们身旁,但我并不想念我的家乡。
呵呵,我们家那里也买不到南方周末~
哈哈,你的学校更恐怖吧
我是典型的这山望着那山高
论理说杭州已经算个不小的城市,也着实不能算很文化荒漠
但看着一个小时以外的上海,我真真切切地觉得,唉,咱这真是乡下……
做人要知足,呵呵
觉得是非少年之后才到“大城市”,并不显晚…因为是非的饥渴好像想把以前没得到的补回来,并且饥渴于一个资源充足的城市…
在大城市长大…要成为可以安静思考的人(就像是非那样)…因为太热闹…好像受到的阻挠也不少…
原来有人和我有完全相同的感觉……
刚从湖北那个县城到北京时,也曾“略带哀怨”,还想过当年中考选择去市里的省重点而不是恋家的话,后来会有什么不同。
现在回去,我平常看的报纸杂志也买不到。说起我在媒体,很多同学马上想到《楚天都市报》,那家只有小说连载版可看的报纸。
“哀怨”的时候,偶尔也这样想。
先hand一下 :)
其实,楚天都市报挺有名的呀,我也知道。。。
千寻就是一个在大城市长大但是很安静的孩子呀。。。
刚在百度百科上看到安庆和浙江绍兴是友好城市。我家也是个小县城,朝五晚九的作息换一个升学率。不过也许男女世界观不同,所以结论也不一样。
如果我可以出生在这座城市,那么我一定会成长为一个更健全、更丰富的人,我的生活也会比现在更加精彩。
其实不一定的,如果你换了座城市长大你的想法一定一样么,可变的因素太多了,所以没什么假如的。现在这样挺好的,往前看就是了:)
当在银行所有人都不排队的时候,我十分想念在学校上厕所也在门外排队的日子。嘻嘻~~~~~
恩,确实是有很多可变因素啊。发发牢骚然后向前看嘛,嘿嘿。
上天没有让你生在北京还是让你考到北京拉!假如你生在北京说不定会考到安庆哦!随遇而安吧!
还有胡雪岩啊~~
我回家这几天也有这样的感慨,比以往强烈得多。
我在太中待了6年。现在也深有这种文化的贫瘠所带来的力不从心之感。
看了你的博客,感觉同样是太湖出来的,同样是学新闻的,差距居然这么大。。所以这种鸿沟是可以被填补的,只不过要付出更多。
想打听下,北大的网络传播专业怎样?
挺好的,最近新来了一个老师,胡泳,国内研究互联网的学者中非常牛的~~
之前有点盲目崇拜你,感觉家乡出了一个很棒的人!
可是看完这篇文章之后就不敢这么想了,不是因为你表现出对家乡的种种不满,而是对于家乡的这些现象仅仅是抱怨就显得没有深度了!家乡是国家级贫困县,文化资源本来就有限,有博物馆什么的根本就很难实现嘛!就是整个安徽这种文化气氛也不够浓厚啊!毕竟只有一部分人对知识才有那么大的渴望。
还有升学率的问题,如果太湖中学没有那么高的升学率,我怕你又会有更多的担忧吧!虽然学生们每天要学习很长时间,但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应该还算是合理的,因为在今后的人生当中很少能有人愿意花这么多时间来学习了,他们毕竟不都是你这种高智商的,完全懂得合理安排时间!适当的压力反而更加能够激发他们的潜能!而且我也没有听说有多少学生因此而心理失常,在高三的学习也是累并快乐着的啊!
新闻工作者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感,但是还是要摆正心态吧,如果只是一味的看到事物消极的一面,人生会很痛苦的!发现了问题解决它应该是最开心的吧!
我也不知道你看不看得到这些字,只是希望你生活的快乐些,社会上不公平的事有很多,都揭露出来也不太可能,只要做到无愧于心就行了哦!祝旅途愉快!多拍点照片哦!
呵呵,谢谢你的留言!凡是当然不可能只有好的一面,也不可能只有坏的一面,一篇博文而已,不必太认真对待 😉
我是台灣高雄縣茄萣鄉人,一個小漁村長大的孩子,這個地方曾被台灣一位名作家龍應台,在書中評說這是一個非常骯髒的地方,四處都是垃圾,生活水準不高,以前上高中時,我的數學老師在台北教書教了十五年,我很好奇為什麼他會回來這個小地方教書,原來他是為了父親回來的,而他跟我是同鄉的人,國中小都跟我讀同樣的學校,高中後為了躲父親積欠的賭債跑到台北去,一晃眼就二十多年了,常常在課堂時,他就會說茄萣鄉試個多差勁的地方,人民都是未開化的,從他小時後到現在,茄萣鄉從來沒有進步過,是最落後的地方,生活糜爛,亂七八糟,茄萣鄉的文化就是垃圾文化,投票賄選是必定發生的事,民主素養完全看不到,書店,什麼書店,哪有可能有書店,只有漫畫言情小說店,鄉裡圖書館小得可憐,相信我,茄萣鄉絕對不會比安徽好去哪裡,鄉風就是不擇手段,愛佔便宜,厚臉皮死要錢,我曾經無奈過,小時候母親為抵抗這種惡勢力,常和鄰居吵架,最後,在我國中畢業時,舉家將生活遷移至台南,我討厭茄萣鄉,這個藏污納垢的地方,但是,我的生命韌性,有很多都是茄萣鄉造就的,儘管那裡有很多令人不齒的回憶,我媽曾告訴我,你不喜歡就改變它,把它變得讓人喜歡,如果你有能力,就該如此,而不是鄙視它,也許,是我無能為力,或是,我根本就已不再為這個生活十幾年的家鄉有所眷戀,它變得如何,已經不甘我的事,只要我不回去住在那裡,我永遠都可以用觀光客的心情來看這個不文明的垃圾鄉。
老实说,如果在大陆,你的这番话肯定会被不少人骂的,因为“家乡”是一个不容亵渎的地方,说“家乡已经不干我的事”是“没良心”的表现。我不知道台湾人会如何看待?台湾人会不会也把家乡看得很重要?
台灣的公共電視曾拍過一部電視劇「出外人生」,而這齣電視劇就如他的名稱是在說出外打拼的人,因為很多的原因而生活在一起,來自不同的故鄉,最後,選擇了一個地方長久居留,溫暖的人性,相互包容著彼此的文化,但是,這齣電視劇也在說明著台灣這個特殊的遷移文化,住在台灣這塊島嶼,很多人的祖先都是在明清時期陸續來到台灣,落地生根,所以,台灣每個人的血液中,都流著「出外人生」的性格,而跟著老蔣來到台灣的軍人,更是一個寫照,最近台灣所風靡,收視率頗佳的電視劇「光陰的故事」也在敘說著台灣人對自己长居的地方,那份無可挑剔的深情,最後,對台灣這塊土地的認同,儘管這裡不是他生長的地方,但是,常居久留,結婚生子,當爸爸,做爺爺,在這兒度過他人生的重要時期,所以,我想和內地所謂的家鄉,情感上是大同小異,但是,對家鄉的定義,會有些許的不同,畢竟,台灣人從歷史上來看,每一個人所認定的家鄉,都會是不一樣的,也許,台灣過於開放,導致遣辭用字都太過於狂野不拘,甚至可說是離經叛道,希望,你不會太在意,謝謝你提醒我。
吼嘿呀,原来师兄是安庆人。我奶奶家就在安庆,爸爸也是在安庆读书长大的。啦啦~原来遇到老乡了。^_^
哈哈,的确是老乡,你是否该报上名来呢 😎
我为你这样看待家乡感到悲哀
我基本上是在叙述事实。当然,你的话也正印证了我在前面回复yellow留言时所说:在很多中国人看来,“家乡”是一个不容亵渎的地方,说“家乡已经不干我的事”是“没良心”的表现。
你好!我是看了陈昌凤老师5月4日的博文,找到你的博客的。
1,我是因“长毛造反”迁居到浙江的第五代安庆人,长辈说我们老家在安庆的方家村,几年前那里还来人到浙江抄家谱。
2,到北京念书,工作,然后还有一个浙江的小村子让我惦记,偶尔也象侯鸟一样的来回飞。想念那里的家人,还有大众传媒进村之前的耕读文化。
你好!很高兴认识你!我老家在怀宁,不知是否一个大家族的 😛
另外,对你说的“大众传媒进村之前的耕读文化”很感兴趣,能具体说说吗?
我是在浙江的一个小县城长大的,记忆中的家乡也是个精神贫瘠的地方。县城里除了一家新华书店和一些出租言情、武侠小说的小店,只有一家还像样的小书店,在那里能找到市面上新出的小说。几年之后回到这里,发现这家书店又小又挤,甚至也没几本好书。但对当时的我来说,那真是一个吸引人的精神乐园,只要哪天放学比较早,我都会在小店里泡上一会。记得书店旁边还有家唐朝栗子,看完书,实在经不起刚出炉的栗子香,掏出可怜巴巴的一点零用钱买包栗子解解馋。
原来师兄也是安徽人 老乡一个 偶是合肥的 三河古镇 不知道有没有听过 嘿嘿 就我身边的例子来说 对师兄的话部分认同 确实安徽的升学率高而且质量好 但普遍会考试的多 有深远见地的少
哈哈,听过,不过没有去过
深有同感。。而且我很痛恨那里的教育水平,记得初中时很多竞赛在太中,那时我还小,一去就会在校园走,觉得很大很漂亮,心想也要去那上高中,结果中考差四分而没能如愿,原因是历史和地理两门加起来都没有及格,回想起来,我的那些历史地理老师都是其它科老师兼任的,上课就是把课本一字不落一字不加地读一遍,然后就让我们把时间放在数理化上,以至于我现在都极为后悔当初怎么没有好好学学那么有意思的“文科”,也许本不应该是我后悔的事情吧。。另外就是无法改变的贫穷,所以后来的后来,我来到了现在这个待了快七年的不用交学费的学校。。相比那些无法上大学的,我是不是也是很幸福的啦。。
无意间看到你的这篇文章。我也是来自安庆的一个县——怀宁,现在在外面上打学。我很喜欢家乡的氛围,那里的放松和亲切是一种永远也忘不掉的味道,那些坐在门口聊天的老人家、过年时的相互串门子、还有那条走过无数遍的小道,都是无比温暖的回忆。它很穷,也买不到南方周末,也许永远都是这么一副安逸的样子,也许每天的生活都上演着无奈的辛酸,但那是生我养我的地方,那里有我最亲爱的家人。我想,有一天,当你累了、倦了,当你想起那个远方的小村子,或许也会感到一些起码的快乐和想念吧
作为学生无奈的确太多,有那么些值得看的经历的事物,却要被憋在学校里。。。
但是要说公民素养文化修养,也不见得学生就会特别差在哪里。作为应届高三理科生,我表示周围挺多的同学对文化生活是有关注和参与兴趣的,会有人进图书馆的时间多于网吧歌厅。当然,他们不占多数。占多数的人,不是天天谈做题,就是天天谈游戏。
这让天天读你博客的我何以插嘴。。情何以堪。。
哈,别天天读我博客,一个月来一次就差不多了 😆
额 我想说 你老家是怀宁的 我每次去安师院老校区旁边的打印店印东西看到里面一个类似男老板的人 操一口怀宁话 长得特像你 有时候在安师院老校区里面也能看到他 我就在想那个是不是就是你自己说的传说中的你舅舅。。。 😆 🙄 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