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天前,我们北大新闻学院04级的部分本科毕业生在京聚会。席间谈起毕业后的去向,除了有一半多的人在国内外继续读研外,已经工作的同学当中,从事新闻行业的竟然只有3个人,其中2个还是坐在办公室里编译稿件的,真正做记者的只有1个。而大家从事最多的行业,是房地产行业,在各个房地产公司工作的竟有接近10人之多。面对如此巨大的对比,有同学调侃说:我们新闻与传播学院快变成“房地产学院”了。

事实上,这并不是什么令人惊讶的事情。以我在这个学院的四年多经历来看,毕业生们热衷于谈论的工作目标是“四大”,是投行,是咨询公司,是银行,是“快消”,是地产,唯独不是媒体。

从收入上看,进入这些行业并不比从事新闻业差,甚至可能好很多。然而,随着新闻学院的毕业生大批量地进入这些行业,中国新闻教育的尴尬之处被无情揭开。

表面上,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目前中国的“新闻与传播学院”往往是包含有广告学系的,该系的毕业生去从事这些行业是较为合理的;
其次,这些行业的待遇、前途比新闻行业好,作为个人选择,趋向利益最大化是无可厚非的;
再次,媒体在招聘时并不青睐新闻学院的毕业生,反而愿意选择其他学科背景的学生;
另外,新闻学院有一些学生是被从其他专业调剂过来的,他们不愿从事新闻行业也很正常。
等等。

但是,这些都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新闻学院变成“房地产学院”的根源在于我们对新闻教育的理解是错位的,至少是欠缺的。更明确一点说,中国的新闻教育缺乏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以北大新闻学院为例,这里并不缺乏学术培养,也不缺乏业务实践,但贯穿四年本科课程的并没有一条明晰的价值观指引。套用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James Carrey的话:“新闻是民主的另一种表达,或者说,没有民主就没有新闻。”新闻是强调批判和反思的,它要求以人文关怀为尺度对现实社会作出评判,并促进社会的进步与改造。在哥大新闻学院普利策铜像的台座上,刻着普利策的格言:“我们的国家与报业休戚相关,升沉与共。报业必须具有能力,大公无私,训练有素,深知公理并有维护公理的勇气,才能保障社会道德。……塑造国家前途之权,就掌握在未来新闻记者的手中。”

然而,我们的课程设置并没有体现这一点。我们没有让自己的学生深刻体会到自己身上的社会责任,没有让他们明晰了解到新闻业之于这个社会的意义,没有将“民主”这一新闻业的核心价值传递给他们。

我之所以强调新闻业与房地产、银行、快消等行业的不同点,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核心价值观截然不同。假如我们的新闻教育真的将新闻业的核心价值观传递给了学生,那么他们仍然可能选择进入房地产这样的行业,但至少,数量不会这么多,而且选择的时候或多或少会观望、犹疑,因为从事这些行业,意味着抛弃自己在大学中树立的价值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