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天前,我们北大新闻学院04级的部分本科毕业生在京聚会。席间谈起毕业后的去向,除了有一半多的人在国内外继续读研外,已经工作的同学当中,从事新闻行业的竟然只有3个人,其中2个还是坐在办公室里编译稿件的,真正做记者的只有1个。而大家从事最多的行业,是房地产行业,在各个房地产公司工作的竟有接近10人之多。面对如此巨大的对比,有同学调侃说:我们新闻与传播学院快变成“房地产学院”了。
事实上,这并不是什么令人惊讶的事情。以我在这个学院的四年多经历来看,毕业生们热衷于谈论的工作目标是“四大”,是投行,是咨询公司,是银行,是“快消”,是地产,唯独不是媒体。
从收入上看,进入这些行业并不比从事新闻业差,甚至可能好很多。然而,随着新闻学院的毕业生大批量地进入这些行业,中国新闻教育的尴尬之处被无情揭开。
表面上,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目前中国的“新闻与传播学院”往往是包含有广告学系的,该系的毕业生去从事这些行业是较为合理的;
其次,这些行业的待遇、前途比新闻行业好,作为个人选择,趋向利益最大化是无可厚非的;
再次,媒体在招聘时并不青睐新闻学院的毕业生,反而愿意选择其他学科背景的学生;
另外,新闻学院有一些学生是被从其他专业调剂过来的,他们不愿从事新闻行业也很正常。
等等。
但是,这些都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新闻学院变成“房地产学院”的根源在于我们对新闻教育的理解是错位的,至少是欠缺的。更明确一点说,中国的新闻教育缺乏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以北大新闻学院为例,这里并不缺乏学术培养,也不缺乏业务实践,但贯穿四年本科课程的并没有一条明晰的价值观指引。套用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James Carrey的话:“新闻是民主的另一种表达,或者说,没有民主就没有新闻。”新闻是强调批判和反思的,它要求以人文关怀为尺度对现实社会作出评判,并促进社会的进步与改造。在哥大新闻学院普利策铜像的台座上,刻着普利策的格言:“我们的国家与报业休戚相关,升沉与共。报业必须具有能力,大公无私,训练有素,深知公理并有维护公理的勇气,才能保障社会道德。……塑造国家前途之权,就掌握在未来新闻记者的手中。”
然而,我们的课程设置并没有体现这一点。我们没有让自己的学生深刻体会到自己身上的社会责任,没有让他们明晰了解到新闻业之于这个社会的意义,没有将“民主”这一新闻业的核心价值传递给他们。
我之所以强调新闻业与房地产、银行、快消等行业的不同点,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核心价值观截然不同。假如我们的新闻教育真的将新闻业的核心价值观传递给了学生,那么他们仍然可能选择进入房地产这样的行业,但至少,数量不会这么多,而且选择的时候或多或少会观望、犹疑,因为从事这些行业,意味着抛弃自己在大学中树立的价值观。
我有雷击肺腑的共鸣!
新闻教育的核心就是价值观教育。
这是北大新闻学院的致命伤
一个人的价值观在大学四年里能够多大程度被塑造、被改变?要知道,在他进大学前十几年时间里,已经被父母、身边的朋友、报纸电视教育得很有价值观了。大学又能通过什么途径去塑造、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呢?现实地看,目前中国的大学不可能通过课堂对学生产生价值观的影响。
其实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未必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几年前开始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就有树立新闻教育核心价值观的意图,只不过推行效果不佳。
现在在高校中,正统新闻观不受学生认可,一些学者秉持的自由主义新闻观又不被官方接受,这样怎么能有明确的新闻价值观教育呢?
“不可能”这个定论下得有些绝对。我和你的意见不太一样,不觉得刚进大学的同学们都是“被教育得很有价值观了”。这是一个价值缺失的年代,我看到的更多是没有价值观的人。我觉得大学的价值观教育是可能的。
有道理! 💡
深刻赞同,我转了哈!
当我第一次听到别人和我谈所谓的“新闻理想”时,我确实很受触动。二十岁以前的年轻人哪个没有过那么点崇高的理想啊梦想啊之类的东西,只是渐渐地被种种现实所异化了,但只要引导得当,那些理想是完全可以复活的~
价值观居然要求被教育。果然是party思维的幸福之花。
看来你是一个自由主义者,其实我也是,这位“方丈”也是。可是,“自由”这种价值观不也是要被启蒙教育的吗?如果对价值观也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这种极右是很危险的。
现今的形式更多的是用人单位挑人吧。报社看中的是什么?北大没有新闻价值观教育,其他的学校能有么?
作者的角度是北大学生在挑选工作单位。这个情况确实存在。但是,新闻价值观教育能改变北大这帮学生对新闻事业的认识么?进了光明日报难道是因为坚信新闻理想?
站在现实中,看不到通往理想的道路。
学生有学生的价值观,学校有学校的价值观,上学的过程就是这两种价值观互相影响的过程。
Party思维是什么?听起来很有意思。
报社看中的是你的人脉,采访时一个电话就搞定。
北大没有新闻价值观,北大的学生要有,这样也会影响北大。
南方周末和南都的人们已经有值得我们尊敬的价值观了。看不到还是没有在看?
倒不是划分主义的意思。我只是觉得,价值观的形成是建立在复杂的直接和间接经验的双重基础上。学生主要是间接经验,那么自应在大量阅读(非新闻经典文本)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判断。我所谓party思维,是指需要一个统一的说法和纲领,排除其他可能性的思维。
选择新闻专业的学生,也许更应注重价值观的自我培养。
我赞同你的意见,我相信我们的不同观点只是在表述上的差异而已
我觉得你谈到的表面原因的第一点是这个问题的主要缘由,当然,我同意你提到的深层原因。。
非常同意,不过07级的可能会好些,起码我的好些同学在现阶段还是立志要做一个新闻工作者的。
北大没有让我们爱上新闻,这是最大的遗憾。
这篇文章写的过于片面和自我意识,也就是没有思想。新闻教育也是大学教育的一种,只是培养了一种能力,而不是新闻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