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央视春晚再度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时,曾经被不少人寄予厚望的“山寨春晚”却静悄悄地退场了。
根据《法制晚报》的报道,除夕当天,山寨春晚没能上演,“老孟和演员们进入洗浴中心洗澡联欢”。而参与山寨春晚演出的羌族演员们则说,除夕晚10时许,老孟与演员到某演艺厅联欢,演员们表演了节目,“随后大家一起收看了央视春晚,并在新年钟声敲响后回驻地”(多么讽刺的一句话)。
对于那些沉浸在过年兴奋心情中的观众来说,由于近来媒体对山寨春晚的报道被有关部门干预后明显减少,很多人已经想不起还有山寨春晚这茬的存在。而就算能够在除夕夜惦记起山寨春晚,由于主流网站和网络直播运营商都不进行直播,澳亚卫视的网站又被屏蔽,也根本无法顺利收看。
山寨春晚的遭遇似乎暗示着“山寨”的命运。自2008年底掀起一股山寨狂潮以来,进入2009年后,山寨现象明显呈现出盛极而衰的态势。
Google Trends记录了这一转变。无论从搜索量还是新闻引用量上看,2009年1月都明显成为一个转折点。尽管目前看来下降的速度并不太快,但可以预见的是,“山寨”的风光一去不复返了,甚至将走向“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道路。2008年底,大家将它作为口头禅、流行词,而到2009年底,或许将没有几个人能够想起这个词。
“打压”和“招安”是用来解释山寨盛极而衰的最方便的理由。不过,从根本上说,山寨的衰败在相当程度上带有“自取灭亡”的色彩。
回望山寨最兴盛的时候,什么东西都被纳入了这个词的名下。假冒产品被称为山寨,仿造鸟巢被成为山寨,网友自拍《红楼梦》被成为山寨,被化妆成黑眼圈的狗被称为山寨版熊猫,而胡戈的新闻联播也被成为山寨版。如果馒头血案出现在现在,恐怕会被称为山寨版《无极》吧。
实际上,这些东西虽然通通被冠以“山寨”之名,内涵却完全不同。“adadis”是涉嫌侵犯知识产权,网友自拍山寨版《红楼梦》是自娱自乐,而胡戈的山寨新闻联播则是对主流文化的解构。
如果要说山寨有什么值得兴奋的地方,那么仅限于胡戈那一种,即对主流文化的挑战甚至颠覆。然而遗憾的是,99%的山寨都停留在前两种层次。葛剑雄认为,山寨的致命弱点是缺乏创新,这种看法是中肯的。如果山寨是简单的模仿,那么其实质是对主流和权威的另一种臣服(包括山寨春晚都带有这种意味),只有那些真正具有创造力和价值观,从主流文化中吸取元素“为我所用”的山寨才是真正值得留存的文化。即使山寨一词衰落了,后者也将仍然具备蓬勃的生命力。
“山寨”之风不能长,否则谁来搞创新?有人说应当鼓励“山寨文化”,甚至还认为“山寨”本身也是创新,其缪大焉!创新一方面来自于人的天性,一方面来自社会环境。中国人从来不缺乏创新意识,但是,长期以来,在我们的社会环境中,有些东西压抑创新文化的生长,否则为什么要搞改革开放?
——————————————
连过去看了葛剑雄的原话,语焉不详,偷换概念,还是给人民日报写的专稿。到底什么是创新,戏仿和拼贴就不是创新?那安迪沃霍尔不就是最大的山寨么?
相反,与山寨春晚受到打压对比,央视春晚大踏步的收编了山寨文化,本草纲目,小沈阳,农民歌手等等节目,反而是从山寨文化中吸取的养分,按葛的说法,到底是谁创谁的新呢?
葛剑雄的这篇文章是WJ老师推荐给我看的,她说:“以模仿主流大众文化为自娱自乐的方式,这说明了民间文化处于什么状态呢?在对文化的评价体系中,‘创造性’还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葛剑雄批评山寨文化最核心的出发点。而民间文化虽然不太强调‘创造性’,’本真性’(authenticity)还是要的。”
我觉得,现在对“山寨”的定义还是比较混乱,每个人自己所理解的“山寨”也都有所不同,所以会造成对它截然不同的几种态度。从本质上来说,我妄自揣测师兄、葛剑雄、WJ老师的看法都是类似的。 😉
http://www.my1510.cn/article.php?3811878cfd874717
这篇文章你应该看过的,贴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