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去了西藏;今年2月,到了台湾。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上的两个特殊省份,它们的名字常常与“问题”二字相连,意味着一个完整国家中的离心力,意味着在表面的和平下潜藏着动荡和危险的因子。

去西藏之前的一个大背景是“3·14”事件,这场骚乱让西藏问题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如今,骚乱早已平息,“维稳”工作见效良好,但要彻底解决这一掺杂了民族、宗教、历史、国际关系等诸多因素的问题,尚找不到有效的方法,前路较为渺茫。

比起西藏,台湾的状况看上去似乎更“糟糕”一些——毕竟,它现在正被另一个政权统治着。在那片土地上,飘着和我们不一样的旗帜,用着不一样的年号,还将自己的领导人称为“总统”。

然而,当我踏上太平洋上的这个美丽岛屿时,感受到的不是隔阂,而是亲切。对于大陆人来说,台湾的许多事物都是新奇的,不过,在这新奇的背后,却是一见如故、似曾相识。

台湾与大陆的分离是历史的遗留问题,是政治的人为分裂,但决然不是民族和文化上的鸿沟。正因为如此,我才会觉得台湾是亲切的,甚至比已经回归祖国十年多的香港还要亲,因为在香港我会被陌生的粤语和英语包围,而在台湾,我可以非常容易地听到国语,虽然大都带着嗲嗲的台湾腔。

此次台湾行程中的一站,是位于宜兰县的“国立传统艺术中心”。这座集博物馆、公园、传习教室、商店等多方面功能于一身的中心是阿扁执政期间花大力气建设的。民进党建设传艺中心的目的很明显:借由“传统艺术”提升“台湾主体意识”,进而为“台独”的目的服务。可是,我们在中心里看到的所谓台湾传统文化艺术,大部分都跟大陆没什么两样:文昌祠、歌仔戏、花灯、拓印、举人宅……这一切与其说提升了“台湾主体意识”,倒不如说更加证明了台湾文化和大陆文化的深深渊源。

传统艺术中心里的一条街,看上去和大陆的民俗风情街没什么不同

拓印,这是台湾的传统艺术,还是大陆的?

在去西藏之前,觉得西藏很神秘;去了西藏之后,仍然觉得那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在去台湾之前,我也觉得那里很神秘;去了台湾之后,我觉得那是一个熟悉的地方,台湾的大学生们也都带着一张张亲切的脸孔,让我想起那段老歌:

“你未曾见过我,我未曾见过你
年轻的朋友一见面,情投意又合
你不用介绍你,我不用介绍我
年轻的朋友在一起,比什么都快乐”

台湾也是如此,你不用介绍你,我不用介绍我,我们一见面,就情投意合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