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去了西藏;今年2月,到了台湾。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上的两个特殊省份,它们的名字常常与“问题”二字相连,意味着一个完整国家中的离心力,意味着在表面的和平下潜藏着动荡和危险的因子。
去西藏之前的一个大背景是“3·14”事件,这场骚乱让西藏问题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如今,骚乱早已平息,“维稳”工作见效良好,但要彻底解决这一掺杂了民族、宗教、历史、国际关系等诸多因素的问题,尚找不到有效的方法,前路较为渺茫。
比起西藏,台湾的状况看上去似乎更“糟糕”一些——毕竟,它现在正被另一个政权统治着。在那片土地上,飘着和我们不一样的旗帜,用着不一样的年号,还将自己的领导人称为“总统”。
然而,当我踏上太平洋上的这个美丽岛屿时,感受到的不是隔阂,而是亲切。对于大陆人来说,台湾的许多事物都是新奇的,不过,在这新奇的背后,却是一见如故、似曾相识。
台湾与大陆的分离是历史的遗留问题,是政治的人为分裂,但决然不是民族和文化上的鸿沟。正因为如此,我才会觉得台湾是亲切的,甚至比已经回归祖国十年多的香港还要亲,因为在香港我会被陌生的粤语和英语包围,而在台湾,我可以非常容易地听到国语,虽然大都带着嗲嗲的台湾腔。
此次台湾行程中的一站,是位于宜兰县的“国立传统艺术中心”。这座集博物馆、公园、传习教室、商店等多方面功能于一身的中心是阿扁执政期间花大力气建设的。民进党建设传艺中心的目的很明显:借由“传统艺术”提升“台湾主体意识”,进而为“台独”的目的服务。可是,我们在中心里看到的所谓台湾传统文化艺术,大部分都跟大陆没什么两样:文昌祠、歌仔戏、花灯、拓印、举人宅……这一切与其说提升了“台湾主体意识”,倒不如说更加证明了台湾文化和大陆文化的深深渊源。
在去西藏之前,觉得西藏很神秘;去了西藏之后,仍然觉得那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在去台湾之前,我也觉得那里很神秘;去了台湾之后,我觉得那是一个熟悉的地方,台湾的大学生们也都带着一张张亲切的脸孔,让我想起那段老歌:
“你未曾见过我,我未曾见过你
年轻的朋友一见面,情投意又合
你不用介绍你,我不用介绍我
年轻的朋友在一起,比什么都快乐”
台湾也是如此,你不用介绍你,我不用介绍我,我们一见面,就情投意合了。
似乎有些亲历过去的味道
期待更多關於台灣的新文章呢!
等我的照片與信喔!
🙂
Best Wishes
终于更新了!我早就想去台湾了!!!!!!期待哦! 😆
tmd,我也要去 👿
恩,这也可能是我对台湾行照片失望的原因吧 😐
“台湾与大陆的分离是历史的遗留问题,是政治的人为分裂,但决然不是民族和文化上的鸿沟。” 客观地说,的确如此。
不过,去年跟一位本省台湾的朋友聊天,问到他的祖籍,他说他们家在清末就到台湾了(到现在也不过4代)。我就开玩笑说,那你就是更早一些的“外省人”嘛,没想到对方一本正经地反对:我不是外省人,我是本省人。
呵呵,老实说我觉得有些不解,而且也觉得这种外省本省的对立显然有严重的人为痕迹。可是话又说回来,台湾的本省人毕竟占多数,如果这就是他们所固执而相信的,不论“事实”为何,台湾的氛围必然不容乐观——过去八年的历史可以说明。
“本土化运动”的确有些为了政治的嫌疑,但是台湾在戒严时期,外省人以区区之众,垄断岛内话语权,那三十八年,也给本省文化带来巨大打击。蒋经国已经意识到本土化的重要性了,外省人,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大陆文化,毕竟是少数。我想,今天我们迫切需要了解的,其实是那种本土文化吧,那种,一直以来与各种各样的政治目的挂钩,其实又很无辜的本土文化。毕竟多数台湾人还是本省人。
呵呵` 一些读后感而已,勿怪~ 楼主加油。
兄台写得很好,很给人启发,怎会“怪”呢?呵呵。
关于台湾的“文化精神分裂症”,龙应台的一篇文章很好:http://www.tecn.cn/data/detail.php?id=3617
羡慕你啊,我家与台湾仅隔一条海峡我都还没去过。
以后去台湾越来越方便啦,没看过年期间CCTV4天天说台湾旅游么,呵呵
[比起西藏,台湾的状况看上去似乎更“糟糕”一些——毕竟,它现在正被另一个政权统治着。在那片土地上,飘着和我们不一样的旗帜,用着不一样的年号,还将自己的领导人称为“总统”。]
这种刻意区分“我们”和“他们”的国家观才是两岸统一的最大障碍。青天白日满地红难道就不是“我们”的旗帜?问问你爷爷,1945年8月让他流泪的是哪面国旗。
台灣曾引起爭議的,就是「你是不是中國人?」,這個問題很簡單,當然,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正統的中國人民,但是,卻很容易被一些近代台獨意識份子,硬是要冠上你是追求統一的人,然後,還得解釋半天,才能消解一些敵對氣氛,如果從長遠的歷史,而不是放在近代國共紛爭的近史來判斷問題解答,我想大家都會放下心結的。
你说得很好,所以我给“糟糕”打了引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