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大二选修新闻采访写作课的同学们得到了一份作业:就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向温总理提问。
最终收上来73份作业,共492个问题。同学们问得最多的,是社会民生方面的问题,共135个,占27.4%;其次是经济方面,132个,占26.8%;而政治方面的问题只有90个,占18.3%。此外还有三农问题45个,灾后重建问题22个,环保问题10个,以及其它问题50个。
在具体的话题方面,最受关注的是经济危机,有66个问题与此直接相关(这还不包括那些经济危机背景下产生的问题,如就业问题等)。其次是就业问题,有46个。排名第三的是涉及外交的问题,有28个。而有关食品安全、医疗卫生和教育的问题各有24个。
据说,在网络民意调查中,“反腐”是最受关注的话题。但在同学们的作业中,只有14个问题与此有关。
我觉得,同学们在政治方面提出的问题太少,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对“社会民生”问题的关注或许可以被解释为“心系苍生”,但北大学生的眼光是不是应该看得更远、更深一些?更何况,“社会民生”问题中有三分之一是与自己前途有关的就业问题。大家关注就业,关注自身利益,但却不太关注民主政治的建设。这种倾向,和北大学生的身份是不是不太相配?给同学们上课的新华社记者朱老师也认为,大家“过于自我”,“眼界不够开阔”。
如今,“向总理提问”已经成为巷议的话题。十几天前,温家宝总理亲自和网民聊天,更是将此推向高潮。可是,究竟应该怎样向总理提问?如果我们真的得到了这个机会,应该问些什么?
■最低级别:什么都没问
在温总理与网民聊天时,有网民发言说:“总理,这些年您不变的是那穿过多年的羽绒服、围巾和鞋子,但是您白头发变多了,皱纹变深了,您辛苦了,请您多注意身体!”——多么煽情的一句话啊,我都要被感动了,可是,你的问题在哪里呢?
昨天CCTV4的《新闻60分》栏目播出了一首配有flash动画的网民原创歌曲《我向总理提个问》。据报道,这首歌的作者是武汉音乐学院的大三学生,有媒体用“四川小伙唱出80后心声”这样的标题来形容这首歌。可是,当我满怀期待地打开视频,想看看自己作为80后的“心声”是如何被抒发时,却听到了令我大失所望的一段歌词:
两会相约在09年,许下我们的心愿。相会在北京的春天,大家笑开颜。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气象万千,迎接新一轮的挑战,我们齐向前。
奥运开幕人很多,老外夸咱很不错,中国人民讲客气,全部都坐鸟巢窝。
嫦娥奔月神话梦,神七飞天游太空,雪灾地震真无情,救灾重建人感动。
通讯设备很先进,手机通话看人清。火车速度确实快,可跟飞机来比赛。
看看高楼都脑壳晕,上下电梯都很平。蓝天白云好祥和,百鸟城里唱山歌。
包田包地几十年,农民吃了定心丸。合作医疗到了人,咱们健康有保证。
村村公路到了家,最需农机玩泥巴。三十年变化好实在,百姓心里喜开怀。
两会是咱百姓的会,我向总理提个问,提案议案传民心,提咱百姓的心声。
依我看,这首歌与其叫《我向总理提个问》,还不如叫《改革春风吹满地》呢!不要说真正涉及“提问”的就一句话(而且没有提出任何具体问题),就连那些赞歌式的歌词也是清一色、老掉牙的陈腐句子。有些句子还很可笑:比如“看着高楼都脑壳晕”,请问你到底是80后呢还是一辈子没进过城的农民?如果这就叫“80后心声”,那我们的这一代人可真是完了!
■稍好一点的,有问题,但是问的是总理的八卦
“我们在电视上看到您的回锅肉炒得不错,饺子包得也很漂亮,平时您在家做饭吗?拿手菜是什么?您喜欢吃什么菜?”
这是网民给温家宝提的一个问题,它被不少媒体引用,作为“拉家常”、“亲民”的代表性问题。可是,这样的问题有意义么?
我又想起几天前外交部长杨洁篪的记者会,主持人将最后一个提问的机会给了一位新华社记者,她抛出的问题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外长都在出色完成历史使命的同时,以自己的个人魅力赢得了世界的赞赏。请问,您担任外长以来有什么样的体会?在与各国外长打交道的过程中有什么难忘的回忆?”
这种个人化的问题,在两会期间新闻发布会这种场合提出,纯粹是在浪费机会。
无论是总理还是外长,他们固然有时候会被认为是“政治明星”,但当你向他提问的时候(无论是以公民的身份还是记者的身份),他完全是以一个公职人员的身份出现在你面前,他的权力是你赋予的,他接受的是你的质询,此时他个人的属性是需要被抹去的,因此任何个人化的问题都是不适宜的,除非你在做一个个人专访。
■再好一些,是针对自己个人的烦恼提问
总理亲自倾听民意,不少人将此视为询问个人问题,表达个人烦恼的机会。这种提问虽然比询问总理“怎么学会做回锅肉的”要好一些,但也不能算作合格。
在知名网友“五岳散人”看来,这种带有申诉性质的表达,依然没有离开“上达天听”思维模式的范畴。他说:“这也说明民众对于政治运作的不了解,认为高层关注就是好事,而把应该在地方两会解决的问题拿到了全国性的场合来讲述。”
我同意这个观点,总理虽是一个大管家,但他不可能事无巨细地解决每一个个人的问题。个人化的提问很难说有多大价值。
■能够及格的,是站在“公共”的角度,提出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无论是向总理提问,还是向部长提问,本质都是参政议政,是表达自己对国是的看法,是提出自己对国家治理的意见和建议。因此,站在“公共”的角度,以公民的身份提出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才是合格的提问。
■那么,究竟什么是好问题?
真正的好问题,不仅需要有普遍性,还要有针对性,最好能击中事实的核心和问题的关键——这需要对国情,对时事的透彻了解和把握。
同样是就业问题,不同的人会不同的问法。“请问总理,我们会推出什么措施应对就业难题?”这样的问题人人都会提。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提出这样的问题:“相关人士指出大学生就业难部分原因是因为大学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大学生的实践与动手能力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那么面临这样的问题,政府除了在相关政策方面对大学生就业予以帮助之外,有没有考虑过对大学教育进行改革呢?”更少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今年‘公益性就业岗位’第一次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这些岗位将发挥哪些作用?如何保证这些岗位的设置和分配能够真正体现社会的需求、延续活力?”
在我看来,这样的问题才是真正见水平的。
在同学们的作业中,还有这样一些好问题:
——“加快地震灾区学校恢复建设,确保今年底95%以上的学生都能在永久性校舍中学习”,“实施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要把学校建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95%的数字的界定标准和安全校舍的标准是什么?
——报告中提到,“今年将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提高1200万中小学教师待遇,中央财政为此将投入120亿元。”请问其中是否包括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群体?政府还将出台其他相关政策来保障农村地区民办教师待遇吗?
——为何四万亿投资未经本次两会审议?在具体的实行过程中,如何保证每一个环节都能处于阳光之下?
这最后一个问题很尖锐,作为国内媒体,也许不一定有胆量提。但正如朱老师所说,当记者不能自我审查,如果想都不敢想,还有什么用?
被河蟹了。哈哈
估计不是此文
而是上一篇引起“淫民日报”抗议了
请你的学生来看看吧~
這篇文章的內容,讓我想起新聞記者提問的功力訓練,什麼是好的問題,這是真的一個非常好的問題,一聽問題就能知道對事情的了解深淺,大多台灣學生對於政治議題也不感興趣,認為再怎麼問,再怎麼討論,似乎也釐不清那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政治,所以,有時我多說一些政治的東西,會有人開始面露無聊,然後,告訴我,天下烏鴉一般黑,搞政治的都不是好人,是非對錯不是一般人可以看得清,其實,我能體會她們的心情,只不過我覺得還是要用「清明的入世心」去觀察政治,而不是自以為清高的出世之心去排斥,甚至是眼不見為淨來逃避,我認為都不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
我很好奇你問了什麼?
我没问……我是看作业的人,哈哈 😛
我想两岸的青年人都应该多想想孙中山的话:政治,就是众人之事。怎么能觉得无聊呢?
你写这篇文章从构思到定稿花了多长时间啊?你怎么老是半夜才睡觉啊?这两个问题也有点无聊,你看着回答吧。 😀
哈哈,大概一两个小时吧。我们12点熄灯,当然就是半夜睡觉啦。
我是觉得吧,不是每个老百姓(或者网民)都能专业到会问记者才想得出的问题。总理走的是亲民路线,遇到问炒菜拉家常之类的问题也正常。咱小平民一个,估计见着总理也激动得语无伦次了吧。
不是说要老百姓像记者一样专业,重要的是要有公民意识。如果见到总理就激动得语无伦次,只能说明还不是一个合格的公民。
这些人都没我厉害。我提的问题更没用。我直接冲上去就问美国六方会谈谈判团团长希尔,“金正日还活着么?” 全校还有希尔都在我英勇的问题下晕倒了。
答曰:我要是告诉你了,我饭碗就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