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灵魂的卓越》,当我第一次从一位清华大学老师口中听到这个书名后,便再也无法忘记它。这个短语用来形容我在大学目睹的现状实在是再契合不过。

这本书的作者是哈佛大学的哈佛学院前任院长哈瑞·刘易斯,“失去灵魂的卓越”便是他用来评价哈佛大学的。诚恳地说,书的内容和翻译质量,远远比不上书名的出彩。不过,就算只贡献了一个动人心魄的书名,这本书的价值也不可否认。

哈佛的卓越人所共知,但刘易斯认为:如今这所大学的办学思想中已经找不到社会责任感的存在,而古老的通识教育理想也已经有名无实,哈佛教育不再致力于解放人的思想和精神,而是重视市场名利。它所培养的学生,尽管成绩优异,毕业后也可成为商界、政界名流,但却找不到责任感、价值观的灵魂。

中国的情况同样如此。不少时候你会看到,在一个手持超高GPA成绩单,说一口流利英语,游刃有余地穿梭于各种社交场合的身影背后,却是一个犬儒主义,或是物质主义、利己主义的灵魂。

上研究生以来,我当了两次助教,看了很多大一大二同学的作业。看得越多,我越觉得:很多情况下,拿高分纯粹是一门技术,而且是一门含量不高的技术。想方设法把作业写得很厚,把一份作业按照不同的思路写成好几份,或是在作业中加入花哨的配图,耍点讨好老师的小招数,这些都是可以轻易提分的方法——没办法,大部分老师都吃这一套,他们认为:这是认真、勤奋的表现,理应给予分数上的奖励。

于是我明白了:为什么某某某的作业那么平庸,成绩却会那么好,好到拿五六千块钱的奖学金;而为什么某某某很有才气,很有思想,却只能拿一两千块钱的奖学金,甚至什么都拿不到。

我们的评价机制出了问题。我们只选得出应试技巧的卓越者,却选不出真正有灵魂,有追求的人。

不仅大学里的课程考试是这样,升学考试同样如此。以考研为例,且不说其笔试机制僵化到何种程度,以至于筛选进复试的竟都是些“雷人的毕业生”,单拿英语这一项来说,对它的过分重视就导致嘴巴很溜、脑袋很空的学生轻易成为招生中的亮点,而那些真正的人才却很容易被忽略。在这一点上,我完全同意全国政协委员、中南大学法学院教授胡旭晟的说法

比起华丽的空洞,我更喜欢粗糙的充实。可惜,前者往往成为了校园中的榜样和标杆。你可以说:没办法,这是时代病,谁让我们的时代是浮华的,是物质的,是不在乎思想、责任、价值观的。但是,作为领风气之先的大学,对于时代病是否该负一定的责任?

看完作业,我宽慰自己说:就算我无法给那些没有失去灵魂的同学最高的分数,我也可以在心里默默地关注他们,为他们喝彩。我相信他们终究会得到最广泛的认可和最高程度的肯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