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灵魂的卓越》,当我第一次从一位清华大学老师口中听到这个书名后,便再也无法忘记它。这个短语用来形容我在大学目睹的现状实在是再契合不过。
这本书的作者是哈佛大学的哈佛学院前任院长哈瑞·刘易斯,“失去灵魂的卓越”便是他用来评价哈佛大学的。诚恳地说,书的内容和翻译质量,远远比不上书名的出彩。不过,就算只贡献了一个动人心魄的书名,这本书的价值也不可否认。
哈佛的卓越人所共知,但刘易斯认为:如今这所大学的办学思想中已经找不到社会责任感的存在,而古老的通识教育理想也已经有名无实,哈佛教育不再致力于解放人的思想和精神,而是重视市场名利。它所培养的学生,尽管成绩优异,毕业后也可成为商界、政界名流,但却找不到责任感、价值观的灵魂。
中国的情况同样如此。不少时候你会看到,在一个手持超高GPA成绩单,说一口流利英语,游刃有余地穿梭于各种社交场合的身影背后,却是一个犬儒主义,或是物质主义、利己主义的灵魂。
上研究生以来,我当了两次助教,看了很多大一大二同学的作业。看得越多,我越觉得:很多情况下,拿高分纯粹是一门技术,而且是一门含量不高的技术。想方设法把作业写得很厚,把一份作业按照不同的思路写成好几份,或是在作业中加入花哨的配图,耍点讨好老师的小招数,这些都是可以轻易提分的方法——没办法,大部分老师都吃这一套,他们认为:这是认真、勤奋的表现,理应给予分数上的奖励。
于是我明白了:为什么某某某的作业那么平庸,成绩却会那么好,好到拿五六千块钱的奖学金;而为什么某某某很有才气,很有思想,却只能拿一两千块钱的奖学金,甚至什么都拿不到。
我们的评价机制出了问题。我们只选得出应试技巧的卓越者,却选不出真正有灵魂,有追求的人。
不仅大学里的课程考试是这样,升学考试同样如此。以考研为例,且不说其笔试机制僵化到何种程度,以至于筛选进复试的竟都是些“雷人的毕业生”,单拿英语这一项来说,对它的过分重视就导致嘴巴很溜、脑袋很空的学生轻易成为招生中的亮点,而那些真正的人才却很容易被忽略。在这一点上,我完全同意全国政协委员、中南大学法学院教授胡旭晟的说法。
比起华丽的空洞,我更喜欢粗糙的充实。可惜,前者往往成为了校园中的榜样和标杆。你可以说:没办法,这是时代病,谁让我们的时代是浮华的,是物质的,是不在乎思想、责任、价值观的。但是,作为领风气之先的大学,对于时代病是否该负一定的责任?
看完作业,我宽慰自己说:就算我无法给那些没有失去灵魂的同学最高的分数,我也可以在心里默默地关注他们,为他们喝彩。我相信他们终究会得到最广泛的认可和最高程度的肯定。
我曾经因为我的实验报告总是拿不了A心存愤恨,发现拿了A的同学都写很厚一叠,十几页纸。觉得很奇怪,一个再简单不过的经典实验,怎么能写那么多分析出来?仔细一看,原来大半都是附的原始数据记录(这本身没什么问题,表示实验数据的可靠性,供查证,虽然老师一般不会去查),但是这些数据记录没整理成最省纸的方式,白白占了好几页的篇幅,还浪费了纸张。
或是讨论的问题直接从书上抄,baidu来的结果,写了很多,但是与问题毫不相关。他们这样得分比我高,我总是很不服。
大多數人都被迫做考試機器失掉了靈魂。
為畢業成果展,在學校奮戰了好幾天,昨天告一段落,所以,才有時間好好地上網看看你的網誌,有時候會覺得靈魂,在長大時,越覺得離我遠去,到最後原本跟著我們出生的靈魂,成為我們追尋的目標,追求卓越,曾聽聞老師說:追求卓越,是追求生命可能的靈魂,可是,我卻又不懂何謂追求卓越,感覺不管到哪裡,學校也好,公司行號也好,很多地方都喜歡用追求卓越來成為公司對外的口號,慢慢地「卓越」的意義,在我的心中,漸漸遠離了靈魂,甚至呈了反比成長,似乎在社會的運作下,我會因為卓越而失去靈魂,人類在生存的過程中,追求靈魂似乎成了後半人生的使命,有時我覺得諷刺,有時我覺得有趣,因為人類是個為追求才有辦法存活的生命體,所以,如果追求靈魂是為了讓後半人生,讓處於檢討前半人生的心情,有一個更美好的夢想,靈魂失而復得,在闔眼止息的剎那,會微笑遠行。
呵呵,毕业成果展的成果如何? 😉
和复旦所谓“自由而无用的灵魂”的批判异曲同工 :)
其实自己一段时间也在迷茫,也一直在找平衡~
不过庆幸的是,在我们大学的校园里,还是有那样的一群人保有梦想、坚守灵魂。走近他们,你也会觉得更有力量和希望。
不知道你这里对华丽的定义如何,个人觉得,你还是挺“华丽+充实”的^^
是坚持还是屈从,这历来是个问题 😈
小方的文章写得越来越有力量了。 😛
我并不这么觉得。在北大这块聚集了各路人才的地方总是能看到各种各样的牛人。地区教育水平的差异再加上不同人的特点,我一直觉得每个来这的人起跑线就不在一个点上。有的人就是天生对新闻敏感,有的人就是天生数理逻辑非常棒。柴静说,很多东西都是可以训练的。但那也是一个过程吧。而在这个行进的过程中,不那么聪明的人更用心一些,将作业分成不同的几个类别分别做一做,在尝试中长进。为什么不可以呢?也许每个人都会有一些“以此让自己的分数更好看一些”的私念,但是并不排除希望自己能够练习更多,让自己成长得更快的用意不是吗?
我一直信奉笨鸟先飞,不知道师兄怎么想。
自己多练习当然是非常好的事情啦,但有些同学并不是为了练习,只是为了得高分而已。这两种情况的确应该区别看待 😉 相信你是前者
xnxxdd,我现在读大一,我也觉得每个人的起点是不同的。
不过北大。。哇,那时随便在饭堂抓一个都是牛人吧。
我也很苦恼GPA的事,
如果你不这样做的话,那么我们学校的很多机会你是没缘的。
面试那些机会需要GPA达到3.3以上的,所以很多人就盯住分数看
我是汕头大学的
多多交流
fkc是研究生啊。开始我还以为是本科的
呵呵
不好意思,你的评论一开始被系统误认为是垃圾评论了……
我今年研一,不要歧视研究生哦,哈哈 🙄
我想,粗糙后面的充实,应该有很多人不看了吧~
视觉上感官上的华丽,已经成了大多数人有意无意间评判事物的主要标准~
中国大学像作者这样具有思想的助教和老师太少,我大学四年基本感觉是:老师是知识的小山峰,境界的地平线!
haha ,这也是我经常想不明白的问题,为什么有些人能力平平 奖学金年年拿,而那些能力较强,思想独立的人却总是与奖学金无缘,我身边就有 ,平时说话不着逻辑 ,却是学习优秀着 ,在我看来他还有神经质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