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时的一节政治课上,老师提了一个问题:“人民”的反义词是什么?同学们面面相觑,找不出答案。老师便吩咐说:你们回家问问父母吧。
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无稽。“人民”是个名词,名词很少有反义词,你能说“桌子”的反义词是“椅子”,“天空”的反义词是“大海”么?“人民”怎么可能有反义词呢?于是我便没有问父母,因为我觉得问也问不出来答案,就像谁也回答不了“一除以零等于多少”一样。
谁知,下一周的课上,老师又提出了这个问题,并且点名要我作答。我自然只能很羞愧地说自己忘了问父母。幸好有不少听了老师的话回去问父母的同学帮我解围,他们搭话说:“是‘敌人’!”老师肯定了他们的回答。
“人民”的反义词是“敌人”!?这个说法给我当时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因为我不理解:“敌人”是什么人?我印象中只有战争年代会有这个词,为什么建国半个世纪了还有“敌人”这种东西的存在啊?
我已经记不清当时老师是怎么解释的了,只是隐约留下了一个印象:好像做坏事、搞破坏的罪犯就是所谓“敌人”。
如果当时我更好学一点,应该去翻翻词典。《辞海》里有这样的解释:
人民: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与敌人相对的社会基本成员。由若干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构成,以劳动者为主体。在中国现阶段,人民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敌人: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与人民相对的社会成员。敌人与人民的矛盾,称为敌我矛盾。在中国现阶段,敌人包括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
原来,只有拥护社会主义的才是“人民”,才能享有宪法赋予的权力和权利。可是,让我们翻翻《联合国人权宣言》,看它是怎么说的:
第一条 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
第二条 人人有资格享有本宣言所载的一切权利和自由,不分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分等任何区别。
可以看到,在人权宣言中,是没有“人民”和“敌人”之分的,不论你持有何种政治见解,都平等地享有一切权利和自由。事实上,这是人类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不为自己创造一个“假想敌”。
我不知道现在的中学里面是不是仍然按照十年前的方法进行教学,我希望政治老师们抛弃“人民”和“敌人”这种陈腐的概念,着重讲讲“公民”,讲讲公民权利,讲讲公民意识和公民素质。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用“百度知道”搜索了一下,发现对“人民的反义词是什么”的回答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回答说是“帝皇”、“高官”、“官僚”、“老大”,让人失笑……也有人认为,“人民”的反义词是“政府”。这个说法只能说有50%的正确性,因为政府既可能是人民最好的庇护者,又可能是人民权利的最大侵犯者。
政府!
刚看到这个标题时我的第一反应也是政府。反义词并不一定就一定要处在对立面。
至于“敌人”那太夸张了,我中学的时候好像没人这样教过我。
回答政府的应该是源于 社会契约论的观念吧。。把人看作是自然人,天赋人权,而政府则是靠不住的,需要制约,并且随时有侵犯人权的可能性。。
柴静明天来啊?好想听听她讲课哦!你们上课可给旁听啊?大课或者小课?
你现在应该在上网吧?感觉你天天都挂在网上啊?
這該是政治課的老師所提出來的,不然,國文老師應該不會提出這種為難自己的題目來大作文章吧!你查了內地的字典,我馬上拿出陳封已久的辭海,查查台灣版本辭海對人民的解釋,人民>>>組成國家的全體大眾,人民和國民基本上是相同道理的,相對於內陸的解釋,台灣的版本果然簡潔有力,但是,看完內地辭海解釋,說法太過狹隘,我還是不太能認同呀!
恩,除了学习就是上网嘛
都可以旁听哈
我也不能认同 😉
对了,谢谢你提供的台湾辞海的解释 😎
“政府“是”人民“的对立面确实只有50%的正确,在现阶段的政府把人民当作对立面的概率可能会达到90%,但人民把政府当对立面可能还只达到10%的概率。这个不对等的概率是悲哀的,是政府宣传和洗脑蒙蔽的结果。
所以当时董老师说时候的我也很困惑~不过俺爹地还是知道的。只是我现在依然困惑。。。政&府是个好政@府,官#员不是好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