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时的一节政治课上,老师提了一个问题:“人民”的反义词是什么?同学们面面相觑,找不出答案。老师便吩咐说:你们回家问问父母吧。

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无稽。“人民”是个名词,名词很少有反义词,你能说“桌子”的反义词是“椅子”,“天空”的反义词是“大海”么?“人民”怎么可能有反义词呢?于是我便没有问父母,因为我觉得问也问不出来答案,就像谁也回答不了“一除以零等于多少”一样。

谁知,下一周的课上,老师又提出了这个问题,并且点名要我作答。我自然只能很羞愧地说自己忘了问父母。幸好有不少听了老师的话回去问父母的同学帮我解围,他们搭话说:“是‘敌人’!”老师肯定了他们的回答。

“人民”的反义词是“敌人”!?这个说法给我当时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因为我不理解:“敌人”是什么人?我印象中只有战争年代会有这个词,为什么建国半个世纪了还有“敌人”这种东西的存在啊?

我已经记不清当时老师是怎么解释的了,只是隐约留下了一个印象:好像做坏事、搞破坏的罪犯就是所谓“敌人”。

如果当时我更好学一点,应该去翻翻词典。《辞海》里有这样的解释:

人民: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与敌人相对的社会基本成员。由若干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构成,以劳动者为主体。在中国现阶段,人民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敌人: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与人民相对的社会成员。敌人与人民的矛盾,称为敌我矛盾。在中国现阶段,敌人包括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

原来,只有拥护社会主义的才是“人民”,才能享有宪法赋予的权力和权利。可是,让我们翻翻《联合国人权宣言》,看它是怎么说的:

第一条 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
第二条 人人有资格享有本宣言所载的一切权利和自由,不分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分等任何区别。

可以看到,在人权宣言中,是没有“人民”和“敌人”之分的,不论你持有何种政治见解,都平等地享有一切权利和自由。事实上,这是人类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不为自己创造一个“假想敌”。

我不知道现在的中学里面是不是仍然按照十年前的方法进行教学,我希望政治老师们抛弃“人民”和“敌人”这种陈腐的概念,着重讲讲“公民”,讲讲公民权利,讲讲公民意识和公民素质。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用“百度知道”搜索了一下,发现对“人民的反义词是什么”的回答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回答说是“帝皇”、“高官”、“官僚”、“老大”,让人失笑……也有人认为,“人民”的反义词是“政府”。这个说法只能说有50%的正确性,因为政府既可能是人民最好的庇护者,又可能是人民权利的最大侵犯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