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shuli1“我们终于找到了一种方法,可以同时实现瞬间与永恒!”

胡舒立在台上挥扬着手,兴奋地说。

如今的胡舒立“身兼两职”,一是《财经》杂志主编,一是《财经网》主编。

在过去的11年里,她手中的这本杂志依靠无比强大的调查性报道,深刻的制度反思和犀利的观点已经做到了“永恒”——这并不夸张,胡舒立和《财经》杂志的名字绝对可以写入中国新闻史,而且毫无疑问会占据重要的章节。

但她并不满足。她身上似乎有使不完的力气,昨晚还在跟同事们一起为了新一期杂志的封面文章“后三峡时代”熬夜奋战,今天就已经神采奕奕地出现在“首届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安全暨灾难报道高层论坛”现场。

在这个论坛的上半场,她从北大副校长海闻教授手中接过证书和奖杯。这是当天揭晓的“汶川地震十佳报道”中的最后一项,奖项名称叫“多媒体融合优秀作品”。

胡舒立对这个名称特别满意,因为它不仅颁给的是《财经》杂志,更是颁给《财经网》;不仅肯定的是杂志的文字作品,更肯定了网站上的图片、视频和互动。而“刊网互动”正是她这两年来一直在着力推动的事情。

去年暑假,我曾经在《财经》的产业组实习。时间不长,和她没有过正面的接触。令我记忆犹新的是在一次小组选题会上,她亲自参与进来,但并不是为了讨论选题,而是为了推广网络视频报道。她说:“你们这些搞产业报道的记者肯定清楚,传统媒体已经是日薄西山,所以我们必须利用新媒体。”她认为,公司产业的报道是最适合用视频的方式呈现的,因此她要在这个组内着力推动视频报道的制作。

一切都按照她的计划在推进。一年来,《财经网》的视频、辩论、博客等带有鲜明新媒体特征的栏目陆续上线,而网络发稿量更是大大超过了杂志的发稿量。

胡舒立一直很羡慕通讯社的速度,这一次,网络圆了她的梦。所以,在这场论坛的下半场,才会出现本文开头所述的那一幕。在已经实现“永恒”的基础上,她又依靠网络实现了“瞬间”。

其实,对于《财经》的网络发展战略,我一直有些担心:对“瞬间”的追求是不是会影响到“永恒”的质量?简言之,做网站不影响做杂志吗?面对这个问题,胡舒立信心满满,她笑着回答:“绝对不影响,完全是互补。”

她的信心来自于身后那支高素质的采编团队,而这个团队又是她一手培养的。所以,你不得不佩服:让“瞬间”与“永恒”相会并不困难,因为在胡舒立的世界中,从来没有什么不可能。

两个强大的女人:胡舒立和徐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