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话说来说去都是重复,但我总是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对于中国大学的工具化失去灵魂,我最近已经写了两篇文章进行批评,之前的博文中也屡次涉及这一主题,但我今天决定再写一篇。

引燃我“怒火”的是今天中午在艺园食堂看见的一张海报。那是一张制作精良、尺寸超大的海报,上书几行大字:

这里,代表的是一种追求
他们追求卓越,追求精英
追求名牌,追求高薪,追求优雅
更是追求与众不同

forwhat

看到这里,我的胃口全无,简直想把刚吃的东西都吐个干净。

这是“2009暑假香港国际金融实习项目模拟面试大赛”的海报,据说还是三校学生联合参加:北大、清华、人大。

也就是说,如此赤裸、庸俗、恶心的广告语,会出现在中国的这三所顶尖学府。我把这样的形容词用在这张海报上面并不过分——你说说“追求卓越,追求精英”也就罢了,竟还要赤裸裸地说出“追求名牌,追求高薪,追求优雅”。更更可笑的是,最后还要标榜一下“追求与众不同”——殊不知,“名牌,高薪,优雅”不正是最最“与众相同”的“追求”吗?

这些沉浸在“国际化”、“商业精英”的美丽幻影中的人们,想竭力标榜出自己高人一等的地位,却由于灵魂的苍白和贫瘠而最终落入最最庸俗的窠臼。

这样的海报,出现在北大校园,不是耻辱,还能是什么?这里是大学,是中国最好的大学,做这张海报的人懂什么是大学吗?大学不是你们用来追求名牌,追求高薪,追求优雅的地方!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吧:孙东东教授算卓越不?算精英不?他肯定买得起名牌,薪水可能不够高,但生活水平绝对低不了,而且绝对“优雅”。但你觉得,成为他那样的人算是成功的人生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