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都是一个特无聊的活动。看着近些年的获奖影片名单,你会怀疑:如今大学生的电影欣赏趣味就这么低下吗?这个电影节和金鸡百花又有什么不同吗?崔卫平老师曾经评价这个电影节“毫无锐气”,我极为赞同。
不过,今年的大学生电影节有一个外国影片展映单元,从瑞典运来了一批伯格曼经典电影的胶片版,在电影资料馆和电影学院、师范大学放映。这对“不爱大片爱大师”的我而言是极具吸引力的,于是早早托人买了套票。
可惜的是,有两场放映因为有课而不得不错过。我只能把票卖给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外的票贩子。黄牛开出的价格极低,我试图提高几块钱,那厮马上大声嚷嚷道:“票多得是!这种片子有谁看啊?全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的!那时候你都还没出生呢!还是黑白片!根本就没有人要看!”
我理解他的策略,无非是夸大供求不平衡的关系,让我放弃加价的想法。但他的这番话让我很想抽他:你丫没文化就不要丢人现眼!
不过转念一想,他的话也有几分道理。否则,我的票为什么没能转让掉呢?十天前我就在北大BBS发帖了,在豆瓣发帖了,在饭否上发消息了,但是没人回复我。
在这个年代,大师是小众的,小师是大众的。这次伯格曼影展的主题叫“追问难题的人”。策展人认为,伯格曼的电影充满哲学和神秘的色彩,是在追问人生的难题。而对于观众来说,观影其实也是一次并不轻松的追问难题的过程。一晚上三个多小时的放映结束后,有人说“比上课还累”,有人抱怨说椅子怎么坐都不舒服,也有人在途中就打起了鼾。
我也忍不住打了瞌睡。每晚七点多是我一天中最困的时刻,面对这样的“闷片”我也有些受不了。电影放完,我也觉得云里雾里。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或许有人会觉得,花几十块钱和几个小时,到艺术影院边打瞌睡边看两部看不懂的闷片是在装13。不过我觉得,这样的13装总比不装好。你若是不去接近艺术,如何能够理解它?若是不去追问人生的难题,怎么值得过此一生?
我以前上lsy老师课看伯格曼就睡着了。。。无比汗颜。。。。结果你也睡了!
或者说,“大师”本来很悲哀地就是一个大众界定的词语。
大学生电影节每年都有国外电影展映单元啊,不是今年才有滴~只不过今年搞了导演专题式的,前几年都是国别专题式的,也有很多好东西,经常抢不到票
是啊。。
可能是我孤陋寡闻,不懂得欣赏(多半是的)….但是何为大师 何为艺术 能让人睡着的片子能担当起艺术的名字么?
艺术和能不能让人睡着并没有直接关系。如果一部商业电影让观众睡着了,那绝对是失败的。但艺术电影不然,因为它的目的不是刺激感官、让观众娱乐,而是为了思考和探索。所以说,评价艺术、评价大师有一套标准,但“能否让人睡着”不成为判定能否成为艺术的因素。
某天某个瞬间会突然明白。只要曾追问过。
我只去看了最后一天的,一坐下就发现旁边有人打鼾,换了个位置,旁边的人也在睡觉,但原本有点困的我却从头到尾很清醒哦 😀
哈哈,最后一天的秋天奏鸣曲是最不容易让人发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