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京死了。和很多人一样,我的第一感受是生命短暂,人生无常。一个似乎每天都能听到的声音就这样消失在人世间,如此突然,让人难以相信。逝者已逝,祝他走好,而生者更应珍惜生命。

于我个人而言,对罗京之死的感觉也就到此为止了。有人在网上发帖说自己伤心得哭了,我想这或许是因为罗京的死触动了他/她内心的另一些东西,否则,这样的哭似乎难以找到理由。

罗京这样一个人物,我们对他好像很熟悉,但其实有着太多的不了解。比如说,我不了解他在播音时对自己所播的内容有何想法,不了解他为党工作的感受,不了解20年前他的想法和做法。在这么多不了解的基础上,我很难对他做出一个理性而全面判断,也便很难找到悼念的理由。

从公开的资料来看,我唯一能下的判断是:作为一个人,他得到的已经足够多了。他的形象和声音刻进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脑中,他是央视新闻编辑部副科长,他的年薪达到了几百万,他还是中共十七大代表。患病时,他住在肿瘤医院的VIP病房,每天住院费600元左右。

我尊重死者,但始终认为,比起罗京,成都公交车中被活活烧死的那25个生命更值得我们悼念。前者的死是病魔无情,而且他已经得到了最好的治疗;而后者的死则是人祸所致,他们的人生路本应该更长。前者所享受的物质和荣光或许比后者所有人加起来都要多得多,当他们几乎同时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为什么我们不能把更多的悼念、更多的哀思寄予后者呢?

寄托哀思之余,罗京的死和成都公交车25名乘客的死都给我们留下了问题。前者的问题是:“稿子都是写好的,主持人是无辜的”这个说法到底能否成立?后者的问题是:我们的政府是否能够更加注意公共安全?是否能够从这场惨剧中真正吸取足够多的教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