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京死了。和很多人一样,我的第一感受是生命短暂,人生无常。一个似乎每天都能听到的声音就这样消失在人世间,如此突然,让人难以相信。逝者已逝,祝他走好,而生者更应珍惜生命。
于我个人而言,对罗京之死的感觉也就到此为止了。有人在网上发帖说自己伤心得哭了,我想这或许是因为罗京的死触动了他/她内心的另一些东西,否则,这样的哭似乎难以找到理由。
罗京这样一个人物,我们对他好像很熟悉,但其实有着太多的不了解。比如说,我不了解他在播音时对自己所播的内容有何想法,不了解他为党工作的感受,不了解20年前他的想法和做法。在这么多不了解的基础上,我很难对他做出一个理性而全面判断,也便很难找到悼念的理由。
从公开的资料来看,我唯一能下的判断是:作为一个人,他得到的已经足够多了。他的形象和声音刻进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脑中,他是央视新闻编辑部副科长,他的年薪达到了几百万,他还是中共十七大代表。患病时,他住在肿瘤医院的VIP病房,每天住院费600元左右。
我尊重死者,但始终认为,比起罗京,成都公交车中被活活烧死的那25个生命更值得我们悼念。前者的死是病魔无情,而且他已经得到了最好的治疗;而后者的死则是人祸所致,他们的人生路本应该更长。前者所享受的物质和荣光或许比后者所有人加起来都要多得多,当他们几乎同时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为什么我们不能把更多的悼念、更多的哀思寄予后者呢?
寄托哀思之余,罗京的死和成都公交车25名乘客的死都给我们留下了问题。前者的问题是:“稿子都是写好的,主持人是无辜的”这个说法到底能否成立?后者的问题是:我们的政府是否能够更加注意公共安全?是否能够从这场惨剧中真正吸取足够多的教训?
“我尊重死者,但始终认为,比起罗京,成都公交车中被活活烧死的那25个生命更值得我们悼念。”
无比赞同
“当他们几乎同时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为什么我们不能把更多的悼念、更多的哀思寄予后者呢?”这句话的逻辑何在呢?人的“悼念量”难道是有限的吗?悼念罗京就意味着不会把更多的悼念给予四川人民吗?我为什么不可以两者都悼念呢?一个伴随我十几年的声音突然消失了,悼念一下有什么错呢?你不愿悼念人家,别人想悼念,干你何事呢?说这么多不痛不痒故作深刻的话,你是不是有点闲的蛋疼呢?
“前者所享受的物质和荣光或许比后者所有人加起来都要多得多”那你有没有想过也许他所承受的痛苦和你这种人所给予的误会也足够多。仅凭这个,悼念他有什么不可以。
😥 因为写了罗京6月5日该走了,结果给墙了~
“成都公交车中被活活烧死的那25个生命更值得我们悼念”
看到“更”字没有
并没有谁的生命更值得悼念。我们愿意如何悼念一个人,只取决个人与他的感情有多深,其实并无法比较
1、当然是有限的,比如你的校内状态最多只能有140个字,网站的头条新闻只能有一条。
2、当然可以两者都悼念,但主次肯定是有的,而现在很多人、很多媒体都搞错了这个主次。
3、“你不愿悼念人家,别人想悼念,干你何事呢?”那我可不可以说“你愿悼念人家,我不愿悼念,干你何事呢?”……我在文中可没有任何要求大家都不悼念罗京的意思。
校内上为什么有那么多从不看新闻联播最爱看智勇大冲关的小盆友们在悼念罗京……
我以为不是这个问题,主流媒体显然在蓄意回避或减少恶性事故的负面性。(最近这种恶性事故太多了,比如株洲高架桥还有重庆山体垮塌)
正好罗京的去世可以被利用转移注意力(法航事件。至于网民的悼念也受到主流媒体所影响。总之罗京值得悼念,百姓群难更值得媒体的重视和社会良知的唤起。
我隐隐觉得你会写点关于罗京的文章,但没有想到侧重点和我们“普通人”有不同啊!发现学新闻的都有些愤青。看事情总不能往好的方面想,人家生病了,看到的不是人家所受到的病痛有多重,而是每日所需的住院费。如果他的收入合法,享受好一点的住院条件也是可以理解的啊!如果是家人的话就会理解了吧。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不需要比较。凡事往好处想!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尊重你自由表达观点的权利!呵呵,倒是希望方同学的博成为自由,文明表达观点的场!
可以的啊,非常欢迎,呵呵
我认为悼念并不仅仅是与感情有关,悼念中有反思
还有就是开头干吗说谁谁谁死了!我觉得很不尊重他人!不管他是谁也不能这么说啊!
作为喉舌,他当然不是无辜的。
只是大多数时候,我们和他一样懦弱。
。。。死是一个中性的动词,为什么不能用呢?希特勒死了也应该说他逝世、驾崩么?。。
对于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他的离去用死这个词真的很中性吗!是你变的理智了,还是铁石心肠了!
请问他的贡献是什么
看来你不觉得他有什么贡献了!
不想和你抬杠了!说住不吉利的话,如果是你的哪位导师什么的你肯定不会用“死”字。
三个字:不做恶。
。。
幼齿
赞同!
所有罗京的报道,均是在各个媒体的文化娱乐版面上,而非时事新闻版面上.
为此,zxb还有些不高兴的批评了北京各个媒体.认为将罗京之死娱乐化.
我可以理解罗京的选择,但我也不想掩饰,听到某一消息时心中的冷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