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11岁的美国小学生达蒙·韦弗对总统奥巴马进行了10分钟的专访。小记者采访大总统,这其实算不上什么新鲜事,就连咱们国家的两会不也有很多小记者在采访,并且屡屡作为“花絮”被大人们津津乐道吗?不过,对比中美两国的小记者如何采访大总统(主席),仍然可以发现明显的区别。
■ 采访方式
美国小记者和奥巴马进行的是面对面采访,地点在白宫的外交接待大厅。
中国的小记者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们可没有机会去中南海。实际上,很长时间以来,中国的最高领导人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则:不接受本国媒体的采访,只面对外国媒体,而且一般以集体采访的方式进行。回想一下:虽然我们经常在电视上见到胡爷爷、温爷爷,但每次都是他们在发表讲话,或与中外官员交谈,或与农民促膝——他们甚至还去人民网跟网友聊过天,但却从来没有与本国记者对话过。
既然如此,中国的小记者只能采取“曲线救国”的方式了。根据我的搜索,最近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小记者采访胡爷爷发生在2003年,当时,七名小记者用给胡爷爷写信的方式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 采访提问
我听说你将要就教育问题发布一条声明,能告诉我具体情况吗?
全美国都在削减教育经费,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发展教育?
我住在佛罗里达的帕荷基,那是一个比较贫穷的小镇。对于生活在这种小镇的学生来说,怎样改善他们的教育?
我了解到你妈妈总是确保你在学校中表现优异。为了保证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家长们应该做些什么?
你有能力帮忙改善学校的午餐吗?
我发现,作为总统你受到很多侮辱,你怎么面对?
你在学校的时候被欺负过吗?
孩子们能为我们的国家做些什么?
大家都知道你喜欢篮球,我觉得有一个会灌篮的总统是一件很酷的事情。你能灌篮吗?
我的好友韦德(NBA球星)曾经答应我,如果你给我采访的机会,他将和你进行一场一对一的篮球比赛,但他不确定能否让你得分。你希望和韦德进行一场一对一的比赛吗?
做美国总统的感觉如何?
我在家乡帕荷基目睹过很多枪击、斗殴。对于这些暴力行为,你能做些什么确保我的安全呢?
我知道你的总统工作很忙,但我希望邀请你去我的学校,因为那里有很多好东西,我想让你看看。
当我采访副总统拜登的时候,他成为了我的哥们。你能成为我哥们吗?
中国小记者在写给胡爷爷的信中则提出了这些“问题”:
现在,有许多儿童像我的好友一样,正在经受非典的摧残……希望……在这最艰难的时刻,把您必战胜非典的信心告诉儿童,尤其告诉那些躺在病床上,正与病魔搏斗的儿童,给他们鼓鼓劲!
我恳请胡锦涛爷爷,将我们小记者的祝福送到防治“SARS”的一线,送到白衣天使们的心中。
今年的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我要做一天“家长”。也就是说在一天之内,凡是家长要做的家务劳动,都由我来承担……您看我的想法可以吗?您记忆中最有意义,最难忘的儿童节是怎样过的呢?能给我谈一谈吗?
我们要中考了,时间对于我们来说总也不够,我们现在星期一到星期六上学,星期日补课,我们的午饭时间一周加起来不足4个小时,睡眠时间更是无法保证……这就是所谓的“减负”、“素质教育”吗?……希望通过我这封信,使您了解我们真正的中学生活,并对我们的教育体制给予更多的关注。
我希望在今后的日子中多开放一些体育场所,并以社区、街道为单位组织中小学生多开展一些体育活动。您有许多国家大事需要处理,但您很关心我们少年儿童的健康。希望您能从百忙之中抽出一点时间,过问一下这件事情。
在抗击非典中,我十分希望自己能为此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我的这一愿望却不能实现。我到中国红十字会请战,回答是:组织青少年活动由北京红十字会负责;我找到北京红十字会,他们说由区红十字会负责,到了区红十字会,得到了最终答案是:未成年人还没有什么活动!……为什么我的爱心会被冷落呢?请胡爷爷帮我实现我的愿望,让我能为红十字会做点工作,而不是名义上的!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我又长大了一岁,请胡锦涛爷爷对我们提出希望和要求,我们一定会做的更好。
这些问题中体现出的思想差异、理念差异,不必过多的分析。在这里我只想补充一个细节:一家媒体的记者在采访这7名小记者时,问那个提出“减负”问题的小记者:“在写给总书记的信中使用如此激烈的言辞,是否有过顾虑?”
■ 采访回答
奥巴马面对小记者的回答保持了他一贯的风格,坦率而风趣。具体可点此查看。
胡爷爷则采用回信的方式予以答复,但对大部分问题都没有直接回答,只是说“读了你们的信,我既为你们的爱国热忱和纯真爱心所打动,也对疫情影响了你们正常的学习生活而不安,更为你们在非常时期的磨练中变得更加坚强而深感欣慰。”紧接着,就是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句子:“非典型肺炎疫情是对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又一次严峻考验。面对这个考验,我们大家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依靠科学,同病魔展开了顽强的搏斗,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们不仅增强了同疫病作斗争的能力,而且在全社会进一步弘扬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党和政府历来十分关心你们……希望你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爱国信念,学习科技知识、掌握报国本领,培养优良品德、锻炼强健体魄,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时刻准备着,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 采访后续
根据媒体的报道,对奥巴马的采访结束后,小记者兴奋异常地宣布:“现在总统和我是哥们了。”
而胡爷爷回信后,媒体是这样描写小记者们的反应的:“‘真的特感动’,每一个孩子都这么说,‘他就像我们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样,关爱着我们。’他们自发地坐下来,开始学习、讨论胡爷爷的来信,党和国家如此的关心爱护,让他们温暖,更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责任。”
对于小记者采访奥巴马,美国多数媒体都做了报道。而胡爷爷的回信发出后,中国的喉舌媒体也立即做了详细报道,此事还上了《新闻联播》。
令对岸的美国小记者无法匹敌的是,中国小记者的采访结束后,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全国妇联和中国记协《中华小记者》杂志社联合举行了“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给小记者的复信”座谈会。
这个对比太有趣了。
我只是觉得中国小记者问的那些问题,还有问问题的方式和口吻都不像是他自己提出来的><
还有,为啥这篇日志在九点上看不到了呢
因为被他们认为敏感而删除了。。。。最近我博客几乎一半的内容都会被九点删除。。。
方兄,我是顺着 google胡舒立>禁区>译者 这条路径找到这里的,很高兴认识你这样具有等等精神(代表一些褒义词)的人。
我对你博客的第一印象,是感觉博主是个三四十岁的民主斗士,虽然还没有被封但是离异议人士已经不远,因为在《禁区》文章显著位置有这样一段话“Evan Osnos记者昨天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了一篇名为《Where is Xu Zhiyong》的文章……”,使我觉得博主有意地透露Osnos的背景,在靠近xu和胡舒立的联系。我还因此重新读了一遍《禁区》,看看有没有过激报道胡舒立的色彩,最后觉得并没有。
通过阅读更多一些的博文,发现博主并非极端人士,而且十分有理有据。我从初中(01)年开始读《财经》,虽然学识上长进不大,但是感情上倒是难分难舍。在发现fangkc.cn后,我感觉人生中可能又多了一份寄托类似情感的精神家园,而且博主比胡舒立年轻很多,我跟博主是同龄人,所以在fangkc.cn上寄托的时间应该会更长。
我感觉《财经》从来不会就一个中国明显做得不够的问题的现象,去直接跟发达国家对比。这样做,读者心里产生的感觉大多是愤怒、失望,而不是信心、希望和动力。如果对同样的问题,可以从问题的本质、解决问题的出路、方法的可行性分析上面多用文字,那么读者会觉得这是中国至少局部可以变得更好的希望所在。这也是一种主人翁意识的体现,避免使读者成为冷漠而又灰心的旁观者。
我的身份只是一名读者,而且我没有未来从事新闻工作的志向,所谈观点不能达到新闻工作者的高度和专业,请见谅。
呵呵,我01年开始上高中,看来你应该和我差不多大啦。谢谢你的支持,我在《禁区》一文的前面提及那篇有关xu的文章,并不是为了要把xu和胡联系起来,只是因为当时xu被拘留,但如果写这方面的博文肯定会被删除,只能在其他地方旁敲侧击地提及了。
看了这篇博文,让我想到中国的教育,中国的教育与西方的教育是不可一日而语的,从中外小记者采访时所提出问题可以看出:中国的教育只不过是一台记忆的机械而已。
中国小记者应该在提问时删繁就简
中国小记者在提问 时太多没用的东西啦,要删繁就简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