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jiaoyinr奥运一周年纪念日波澜不惊地过去了。在北京这座曾经的奥运之城,对奥运仍然怀有兴趣的似乎只剩下了蜂拥至鸟巢参观的外地游客,以及借奥运纪念之名举办活动的政府和商业机构。那“无与伦比”的16天已经很少被记起,而名副其实“无与伦比”的2008年也似乎要被国人逐渐淡忘。

在不久前的一篇书评中,我曾经强调了历史记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际上,我们不仅仅应该记住那些几十年前、几百年前发生的事情,还应记住刚刚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情。“记忆当下”同样是我们的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份责任甚至比记忆历史更重,因为这一次,我们是见证人。

作为见证人之一的前《体育画报》记者关军将2008记录在了他的《大脚印儿》一书中。早在2007年的夏天,他就萌生了“书写2008社会实录”的念头。为了将全部精力投入这本书的采访和写作,他向老板程益中提出辞职。但开明的程益中拒绝了关军的要求,他认为“一份媒体有义务成就自己的记者。”

如果没有程益中的坚持,关军的这本书或许会逊色很多。保留《体育画报》的工作,不仅帮助他维持了生活,而且为他的采访和记录提供了便利。实际上,想为2008“作传”的人应该不少,包括我本人都在自己的博客上开了一个“北京奥运观察录”的栏目。但真正全面、系统并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写作,必须由职业记者来完成。曾经在《南方周末》工作的关军不仅拥有极佳的采写能力和对事物的认识水平,而且比普通写作者掌握了更多的资源,以接近社会的每一个阶层。

按照关军的说法,这本《大脚印儿》受到了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的启发,它更多地呈现了“是一些看上去无关宏旨的小人物和小故事”,以管窥更宏大的历史。这本书的主体部分以时间为顺序,但并非将同一个月内发生的事情放到一起,而是根据每个月的大事件选择主题,例如一月的“雪国”,四月以火炬传递为主题的“残忍的季节”。在后一小半中,作者选择了几个人物,为他们写作“列传”,其中包括退赛的“国家的儿子”刘翔,包括国际奥委会驻北京奥运会首席代表李红,也包括北京奥运口号创作者、在与奥组委的维权官司中被判败诉的方寿威。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令人心情起伏、感慨万千,仿佛让人重又回到那无与伦比的2008年——而且是一个更加多侧面、多维度的2008年。作者通过其广泛的采访接触到各种人物,包括高层的官员,也包括底层的农民工,包括在海外的华人,也包括在中国的外国人。此外,作者还用娴熟的笔法勾连起古今中外的事件、现象、思潮,为读者对事实的理解提供丰富的背景。

这是一次全面的记录。尽管作者坦陈自己在甄选写作素材时“依靠主观的价值判断”,但这种选择是被限定在新闻专业主义的范围之内的,作者并没有“选择性失明”,更没有扭曲事实。

也正因为作者采取了一种开放的态度记录2008,这本书其实从一开始就注定难以在大陆出版。在有的章节,书中的叙述和官方话语体系所建构的图景相差太远。而且,作者毫不避讳地引用了一些人对政府机构、对国人的批评,比如批评喉舌媒体“可能连反思的胸襟都还不具备”,批评国人“在一个信息开放程度大大增加的时代,人们的头脑依旧那么简单,那么容易被操控”。这些语言很难被容忍。

我是在网上下载的此书电子版,封面上的中文是繁体,这或许意味着这本书将要在香港出版——这个事实让人唏嘘:幸好我们还有香港,否则这样一本极具价值的见证和记录历史之书竟可能无法出版!

末了,我想对这本书的封面提出两点批评。一是书的副标题“见证奥运阴影下的2008”似乎含有过于强烈的价值判断,也许英文中的“shadow”并没有什么贬义,但中文里的“阴影”绝对不是什么好词,如果改成“影子”或许能平和许多,也更能体现这本书客观记录事实的价值;二是封面上的一段话“2008年,假如你曾参与抗议家乐福,曾参与抗议CNN,曾认为受到西方的迫害,那么,建议你不要阅读此书,以免引起不适”不太妥当,也许作者想借此避免无谓的争议,但如果我们不将更多的事实呈现给那些参与抗议家乐福的人们,又怎能希冀看到他们的变化,怎能期待一个理性的公民社会?无论如何,“拒绝沟通”的态度是值得商榷的。也正因为此,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同样可以堪称“无与伦比”的《大脚印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