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读过《历史的先声》这本书的人都会为历史的反差与“巧合”唏嘘不已——那些我们现在正呐喊争取的东西,原来早在半个多世纪之前就已经被共产党的机关报呐喊过了。这是为什么?难道历史就是这样一个走不出的怪圈?难道一个政党能够变得这么快?
其实,这几十年来并没有什么变化。我们今天的惊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高估、错估了《新华日报》的角色。
翻开《历史的先声》这本书就会发现,尽管其所收录的文章来源多样,但绝大多数均来自《新华日报》。
《新华日报》是一份怎样的报纸?它于1938年1月11日创刊于武汉,同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后,迁往重庆出版。它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发行的大型机关报,也是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唯一公开出版的大型日报。
了解了这一点,就能够理解为什么这份报纸能够刊出《一党独裁,遍地是灾!》《新闻民主——民主的基础》《美国国庆日——自由民主的伟大斗争节日》等等在今天仍可称之为“劲爆”的文章。
首先,这些言论是在国统区打击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最好武器。换言之,大量刊发这样的文章,仅仅是因为它们的杀伤力,并非因为真心信仰自由民主。
其次,《新华日报》是在国统区出版,这份报纸的功能和今天的“外宣”有些类似。而所谓“外宣”,其精义就在于拣好听的说,拣国际社会想听的说,而不是拣与实际状况、实际理念相符的说。
因此,《新华日报》发出这样的言论只不过是在延续这个政党一直以来的实用主义路线而已。可悲的是,那些真善美的东西被当做了攻击另一个政党的工具,而非信仰的对象。
从这个意义上说,编者笑蜀给这本书取的副标题“半个世纪前的庄严承诺”看起来有些自作多情——实际上,根本就没有什么“承诺”,更不可能“庄严”。当然,笑蜀的这种做法很可能是出于另一种考虑:将场面话抬高为“庄严承诺”,让执政者下不来台。只可惜,这招没有起到什么效果,因为他们仍然在践行实用主义的路线(直接把这本书给禁了),才不在乎什么承诺不承诺呢。
婚后拿恋爱时的海誓山盟来质问对方,除了获取一点道义上的优越感,别无他用。
夫妻间违背了誓言,另一方有离婚的自由。某集团违背了誓言,另一方就只能沦为”性奴“了。
博主说的有道理。
其实我觉得中共这些言论不但表明它们是实用主义者,也是机会主义者。它们的心态是,不管我是不是真心信仰,不管说这些对国民党有没有用,反正我是要占据言论的制高点、道德的制高点——因为那时它们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实力比国民党都还差得远。
笑蜀的书让我们知道更多历史的真相,更多地了解了贵党,而且有了道义上的优越感而已,我们更能理直气壮地批评贵党,此书善莫大焉
看了这本书,很有“意思”,历史与现今竟然惊人地交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