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国企、外企、公关公司、广告公司、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房地产公司、银行保险、快消公司等等等等单位比起来,去媒体做记者的收入低,这是一个被公认的事实,也是促使“新闻学院变成房地产学院”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中国,做记者名气再大也不可能变成富翁,但做房地产做得再差都很容易赚得盆满钵满。
不过,在美国可不是这样。上周跟在外媒工作的E同学吃饭,他告诉我说:外媒的明星记者、专栏作家拿千万美元的年薪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就算你不是明星记者也无所谓,比如美国传统大报驻京处的主任,大都住在每个月几万块钱租金的外交公寓,吃顿饭有时会花上几万块,飞机非头等舱不坐,酒店非五星级不住,孩子上着高级的国际学校,学费全是报社掏。
这让我想起月初在香港接触的几位大律师,他们虽然坐地铁上下班,但只是出于环保的考虑——他们的收入可谓惊人,代理案件每小时的收费一般都达到四位数港币,倘若是那凤毛麟角的资深大律师,也许会更高。
实际上,从事记者、律师、医生、教师之类职业的人都是专业人士,他们的收入水平高是理所应当的。在大陆,律师的收入水平也挺不错,特别是代理经济案件的律师,又特别是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赚的钱除了交税之外都归自己支配。那么,为什么记者的收入不能与国际接轨呢?媒体赚的那么多广告费,为什么只有少得可怜的比例分给记者?
我想不通这个问题。在媒体做经营的人,如果能拉到巨额的广告,自己就将获得非常不错的提成,跻身百万富翁也不是梦想。但他们之所以能拉到广告,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媒体有读者,而媒体之所以有读者,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有记者在贡献内容啊。为什么记者不能从巨额广告单中分得一杯羹?
这次胡舒立出走《财经》,据说也与收入分配等原因有关。不管实际原因究竟为何,一个可以确定的事实是:《财经》记者,尤其是年轻记者的收入非常低,低到与他们的职业地位完全不相称,低到与民工无几。胡舒立曾经说,起码应该让记者获得能够支撑起中产阶级生活的收入。如果此次她真的离开《财经》,创起另一番事业,希望看到她手下的记者获得不错的收入,不说赶上律师的水平,起码不要低于卖房子的吧?曾经打开一个个体制禁区的她,有兴趣、有可能敲碎记者低薪酬的坚冰吗?
你可以这样想想:《财经》虽然曾有独立的采编权,但仍无独立的财权,做得再好,赚的钱都上缴了,也就是说,仍然被某只手卡脖子。记者更容易被毙掉稿子,同样受制于某只潜规则下的手,这样的制度下,如何提高待遇? 也许要怪罪到某不挂牌办公的某部门。好媒体都无法脱颖而出,何况记者。
其实北京的律师也有一小时三位数美元的
国情不一样吧,况且舆论媒体的重要性也比不上老美
恩,所以律师的收入已经很大程度上接轨了啊
那么,《财经》没有独立财权是不是因为不挂牌办公部门的干涉呢?如果不是的话,就完全有可能突破。而且,中国现在的环境其实也是可以让好记者脱颖而出的。
“国情”不是万金油,分析什么的时候都用一用……
而且,在中国,媒体的重要性或许恰恰比美国还大
胡舒立真的走了么?
俺最喜欢的记者哇
写得很好,可以转到我的开心网上吗?
一直困扰我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确定在当前环境下涌现的新闻工作者就是“好”的呢,好记者如何定义?大多情况下,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媒体与完全党报类型的媒体,它们的评价系统南辕北辙,评定一个记者的好坏,或者说他的专业化程度如何为他创造一个不错的影响力,一份可观的收入,如果完全从他的工作质量、社会影响力以及社会评价作为标准来评定的话,我觉得当下环境非常容易出好记者,而恰恰是那个不挂牌办公的某部门,它们的工作与记者的涌现,这两者里有一个对立冲突的矛盾逻辑。
国外记者够拿千万年薪,是因为市场能够给他们这个价。但国内的情形是,不存在这个市场,大多数记者都只是党国所圈养的所谓新闻工作者而已。
一旦独立媒体真正出现,我想千万年薪不是难事。
记者也是有追求经济利益的理性人,真正安于现状的只是少数,且集中于党报,还有就是评价机制的 问题,比如怎么去评价一个好记者,能位收入如何对称?
方兄看来
经济原因和独立采编权两者哪个是胡出走的主要原因?
在体制内框架下寻求改革是不是最好的途径?
知道这件事方兄一定会发表观点的,等了好久啊,呵呵
是的,我们需要一个评价好记者的标准。在美国,这个标准是普利策奖,是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这个标准还付之阙如。
目前还没走,但应该是要走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走了照样是最好的记者和主编,哈哈。
可以啊,只要注明出处就可以。不过我觉得,我写得不怎么样,相反,大家的回复很精彩 🙂
说得好!“市场”是一个关键因素。
是的,正如我在回复上面的网友留言时所说,我们还缺乏评价标准。但是,我们并非完全缺乏判断力,有一些在业内和读者中公认的好记者的确是好记者,但他们却得不到和名声相称的收入。
哈哈,究竟哪个是主要原因,我不好说,也许只有胡舒立自己知道吧 😎
对于你的第二个问题,起码在胡舒立看来,在体制内寻求改革和突破是当下最好的途径,她也一直是这么做的。我基本赞同这种做法,起码到目前为止,她的确突破了许多“禁区”。
你的两个问题问得都非常到位,看来是个圈内人、明白人
实在弄不明白记者收入不高和某不挂牌办公的部门有何关系。该部门是操蛋,但总不至于连你的考评体系都要阅评吧?我所知道的国内某新闻周刊(并非最好的那两三家),普通记者底薪不过两千余,完不成工作量居然还要倒扣本就少得可怜的底薪。请问这和某部有何关系?如何就不能提高待遇?《财经》上缴利润,是给联办,不是给某部,如果联办可以为新闻采编提供足够的费用,为什么不能多发记者薪水呢?而记者被毙稿,据我所知,在相当一部分媒体仍然是照发稿费的。如果非要事事都找一个体制性原因,我宁肯归咎于国内版权制度的缺位。
严重赞同方老师观点。最近我也一直纠结中国记着为何薪水如此之低,实在与记者的所处地位、个人素质、所做贡献、以及对社会产生的意义严重脱节。您说的没错,至少应该纳入中产阶级一族吧,可是多数记者连小资或者普通白领待遇都不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