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下半年的中国财经媒体界风云变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无疑是胡舒立携多达三位数的同仁出走《财经》。11月9日,当外界猜测已久的消息被联办确认后,有人悲叹:一个时代结束了。但另一些人会接着这句话满怀希望地高呼:另一个时代即将开始!

尽管有人评论说,胡舒立团队的出走带来的结果可能是“双输”,但在我看来,此次出走本身并非一个悲情事件。道理很简单:他们不是被“逼”走、“赶”走的,而是因为不能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权益而离开的。这些权益他们原来并非不想争取,只是现在“翅膀硬了”,有了和联办谈判的能力,才会有如今我们看到的这一系列事件。

所以,我们有理由乐观看待《财经》变局,因为它标志着中国的专业财经媒体经过十几年的历练,已经初步成熟。同样,近来财经媒体界异常活跃的人事变动也表明:另一场大发展或许就在不远处。

这与美国财经媒体界的万马齐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今年早些时候,康泰纳仕集团旗下的商业杂志《Portfolio》宣布停刊;9月,默多克旗下由道琼斯公司出版的《远东经济评论》宣布将于年底停刊。而著名的《商业周刊》到今年5月已经负债3200万美元,资不抵债,被出售给彭博资讯。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商业周刊》的广告收入减少了三分之一。

即使是那些还没死掉或者被卖掉的财经媒体也在苦苦挣扎,美国杂志出版商协会(Magazine Publishers of America)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福布斯》广告收入同比下降35%,《财富》广告收入同比下降43%。即使是表现好于同行的《经济学人》广告收入也同比下降了20%。

唯一看上去活得不错的是《华尔街日报》,根据美国报刊发行量统计所上个月底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今年4月至9月全美日报平均发行量相比去年同期下降10.6%,但《华尔街日报》周一至周五平均发行量较去年同期却上升了0.6%,达202万份,并且超过《今日美国》成为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同时,《华尔街日报》也是全美发行量前25名的报纸中发行量上升的唯一一家日报。

但是如果把数字看得仔细一些,你会发现:这0.6%的提升其实是个“假象”,因为其中加上了网络版付费订户的数据。如果单就纸质报纸的发行量计算,其实下滑了2%。果然,前几天消息传来:《华尔街日报》将于年内解散其波士顿分社的核心报道团队,以节约成本应对席卷报业的广告销售额下滑危机。

一边是不断发生的关停、出售、裁员,一边是火热的人事调整、创办新刊。中国财经媒体似乎和中国的经济一样,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成为傲视全球、稳定军心的力量。

但是别忘了,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很快站稳并“保八”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经济底子薄弱、市场化程度不高、金融产品不发达导致的。同样,中国的财经媒体之所以还能够火热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才刚刚起步,潜力无穷。

在此次《财经》杂志事件中,外界风传:这本杂志一年的广告额达到了一亿元。这个数字看起来很大,其实呢?看看大洋彼岸的数字吧:《纽约时报》九年前的广告收入就达到了13亿美元——是美元!而上文提到的广告收入锐减三分之一的《商业周刊》,上半年的广告额是7780万美元。

广告额只是衡量媒体发展水平的一个方面,如果从财经媒体的种类和专业水平来说,中国的财经媒体同样才刚刚起步。我们没有路透、彭博这样提供财经信息的通讯社,没有发行量居全国报纸前列的财经日报,也没有多足鼎立的商业杂志。

一直以来,经济改革就是中国改革的先驱;现在,财经媒体有望成为中国媒体发展的先驱。我对胡舒立走后的《财经》不看好,但对中国财经媒体整体的前景看好——毕竟,我们其实才刚刚上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