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期间的某日,在香港打开电视机,传来一个温柔的女声——

“总想对你表白,我的心情是多么豪迈。
总想对你倾诉,我对生活是多么热爱……”

咦?这不是《走进新时代》么?张也小姐高昂优美的声音什么时候变得这么软了?我们的“歌(功颂)德系列”歌曲什么时候改换成流行音乐的风格了?

定睛一看,原来电视里唱歌的不是张也,不是任何一个“红旗歌手”,而是——梁咏琪。

这个曾经唱过无数情歌的流行歌星,这个隶属于庞大的流行唱片工业的Gigi Leung,正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舞台上,用她的流行唱腔唱深情演绎着“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在她身后,是几十名天真无邪的男孩女孩,随着红色的旋律为她伴舞。

这台名为“香港各界庆祖国建国60周年晚会”的晚会气势恢宏但节目乏善可陈,明显没有大陆晚会的质量高。晚会的压轴节目是刘德华演唱《中国人》。第二天,大陆媒体的报道标题是——“香港国庆晚会:刘德华含泪献唱《中国人》”,并且配发了照片,以证明他的确是“眼泛泪光深情演唱”。

说实话,刘德华含泪和余秋雨含泪一样,都没什么好奇怪的。但梁咏琪的《走进新时代》的确是让我一时间说不出话来。

1997年7月1日之后,香港的确是走进了一个“新”时代。

最想表白“我的心情是多么豪迈”的,或许是香港的商人们——回归意味着一个庞大的市场被送到了嘴边。同时,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可以逐步北移到深圳等地,而本地的制造业则可以逐步向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方面转移。

回归后不久,香港就遭遇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金融风暴,这也给了大陆一个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其后不久,朱镕基表示:“大陆好,香港也坏不到哪儿去”。

同样高兴的还有旅游业和零售业,尤其是在内地居民赴港自由行开放之后,这座免税港成为内地人寻欢作乐、疯狂“血拼”的乐园。仅仅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内地访港旅客就达到59万人次。香港人最初或许会惊异于内地人的消费能力,不过显然他们已经习惯了。对于卖化妆品的导购小姐来说,掌握普通话是一项事关业绩的重要技能。

不过,自由行是双向的。大陆居民在香港消费,香港居民也到大陆消费。这就好像大陆学生去香港读书的越来越多,香港学生也可以通过非高考的方式到大陆读书。在这些方面,并没有哪一方特别占另一方的“便宜”,不过,沟通和交往越来越多,毕竟是好事。

但这个“新”时代给香港带来的,并不全是令人欢欣鼓舞的东西。

香港传媒界对过去十二年的变化就没有太多的积极评价。2007年,香港记者协会出版了一份报告,这样总结回归十周年的香港传媒:“表面看来,香港传媒生机勃勃,根据特区政府的香港年报,本地有约五十家每日出版的报章,照顾不同人士的口味和政治观点,但实际上,当中存在令人困扰的趋势,香港记者协会因而得出结论:让不同意见发表的空间正日渐缩窄。”

香港记协与大陆记协不同,是一家由新闻业内人士自发组成的非政府组织。2007年1月,记协做了一项调查,结果发现:受访的新闻工作者中有58%的人认为新闻自由在过去十年有所倒退。

在香港期间,我们见到了现任记协主席麦燕庭。在她看来,198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中期的香港拥有较好的新闻自由状况,当时中英政府正在谈判,氛围较为开放,资讯流动较多。而现在,虽然没有新闻审查制度,但“自我审查”已经成为香港记者的心魔。

所谓“自我审查”,是指记者在写稿之前会去考虑:我写这些会不会有什么后果?要不我还是不要这样写了吧?之所以会考虑这么多,大抵与他们的老板有关——麦燕庭说,现在有超过一半的香港媒体老板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抑或是在内地有商业投资。《南华早报》的老板是马来西亚人,所以不具备成为人大代表的资格,但与北京的关系很好。为这样的老板打工,自然在下笔前要慎重考虑。更何况,有的老板甚至会自己写“读者来论”,直接干预报纸内容。

通常情况下,这样的自我审查很难确认,因为它是发生在记者心里的。这种自我审查看上去没有新闻审查来得直接,但它所带来的后果却同样是言论空间的缩小。

香港媒体只是整个香港社会的一个缩影。回归十二年来,香港在经济上与大陆打得火热,而在另一些方面,却很难表白“我对生活是多么热爱”。

今年10月20日,在经过了近十年的讨论之后,港府行政会议最终敲定广深港高铁项目,宣布全长26公里造价达652亿港元的高铁建设将于今年12月动。通车后,香港将与珠三角地区融合得更为紧密,据说到北京也仅需十个小时左右。可以预见的是,香港和北京的关系也将越来越近——而这对香港究竟意味着什么,实在是一言难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