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对于北大本科招生的新招——校长实名推荐,外界议论纷纷。北大二字再次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

在我看来,北大这一举措的大方向无疑是对的。中国大学招生制度的改革方向必将是从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僵死制度中走出,引入灵活、多元的招生机制,真正做到古人说的“不拘一格降人才”。已经试点多年的“自主招生”即是改革第一步,此番“校长推荐”也可被视为招生体制改革的一次大胆尝试。

然而,中国的现实总是让改革者无奈。此前的自主招生,本意是提高高校招生的自主性,到后来却变成了给那些原本就有把握考上的学生加加分、定定心;而这一次的校长推荐也面临了相同的问题:多所中学的校长表示,在各界的密切关注下,他们压根就不敢行使北大给予他们的“自由裁量权”,去推荐那些偏才、怪才。从目前的情况看,被推荐的还是那些成绩名列前茅的、本来就能考上北大的学生,所以有人甚至发出这样的质疑:北大的此番举措是不是提前“掐尖”,跟清华抢生源啊?

这种猜想属于过分的阴谋论,但校长们面临的尴尬却是实实在在的——当下的中国,社会矛盾尖锐,人与人之间极度缺乏信任。在这种情况下,校长们只好按照考分名次来推荐——如果你真根据自己的眼光推荐了一个排名不太靠前的学生,随之而来的必然是质疑的狂潮,没有人会相信你没有从这位学生的家长那里得到好处。

所以,北大的此番“校长推荐制”改革几乎从一开始就注定是要和“自主招生”一样失败的。实际上,北大、清华等名校一直以来都会为各重点中学分配保送生名额,只不过以往都是中学以学校的名义推荐,而这一次是想让校长以个人名义推荐而已。这的确是一个革新性的想法,然而最后的结果却是校长不敢担责,仍然是学校领导班子“集体决定”、“集体推荐”,和之前并无二致。

在这种情况下,真正有效的改革方式也许并不光是让校长站出来,而是让学生自己也站出来——扩大高校接纳自荐学生的比例。我本人即是在2003年底自荐,最终保送北大成功的。那时,我所在的高中有一个北大保送名额,按照成绩排名并没有轮到我。但幸运的是,那一年北大开放了自荐,任何具备保送资格的学生(获得过奥赛省级一等奖、省级优秀学生等)都可以申请。我在递交了材料,经过面试之后,顺利进入了梦想中的燕园。

和校长推荐一样,自荐同样是改革高校招生模式的重要手段。但自荐有效避免了“不敢推荐”的现象,它将压力交给了高校,也将自主权交给了高校——这些都是高校招生部门本应具备的东西。说到底,是高校自己,而不是中学校长真正了解高校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