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rtcandle

比起大事不断的2008年,2009年要平静得多,或者说,沉闷得多。

当许多年后的人们回想起2009年的中国,他们会记住些什么?是大阅兵吗?还是“七·五”骚乱?抑或是那些悲情的身体维权者?

也许什么都记不住。虽然最近一个世纪里,尾数是“9”的年份总是容易发生大事,但2009年几乎没有值得书写进历史的事件。

刚刚过去的这一年,只是中国漫长而痛苦的转型期中平凡的一年。现在,这场转型遇到了巨大的阻力,以至于我们几乎感觉不到变化的发生。历史似乎停滞了,这个多难的国家只不过从“风雨苍黄五十年”走到了“风雨苍黄六十年”而已,别的什么都没变。

我们就好像小学数学题里面那只爬井的青蛙,先向上爬3米,又往下掉2米。更可怕的是,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只向上爬了2米,却又往下掉了3米。这一年来,庙堂的力量不断进犯江湖,曾经自由的比特海步步失守,权势和资本继续勾结,无权无钱者便只剩下“被”的“权利”。

岁末天寒,如果我们不愿意在“被”字式的生活中沉沦,便有必要去寻找一些温暖的东西。

其实用不着费力寻找,在我们的身边,有一些事情正在悄悄发生。

北京电影学院的崔卫平老师,在一位朋友因言获罪被判11年徒刑之后,开始给身边知识界的朋友们挨个打电话,询问他们的看法,并在争得他们同意的前提下,将他们的回答发至Twitter。

作为《哈维尔文集》的翻译者,崔老师的行为中无疑带有鲜明的哈维尔色彩。简单来说,生活在真实中,直面自己的良心,这便是“无权力者的权力”。

崔老师拷问的是知识界,其实我们每个人也该问问自己。只要你认为自己想成为公民而不是臣民,你就应该问问自己,找回那或许丢失已久的是非观、善恶观,以良心和真实来面对这个世界。这是我们走向公民社会的唯一选择。

当然,在这条路上,我们已经有一些榜样和先行者,比如韩少(寒)。

这个冬天,许多杂志都将韩少选为年度人物或年度人物候选,这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终于能够选出真正有意义的标杆。但同时,在这种“千篇一律”的现象背后,却是些许的悲哀——我们这个时代,我们的2009年,也只有韩少可选了。

《亚洲周刊》写韩少的报道中曾引用北岛的诗:“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

韩少的成功不是因为他有多聪明,有多爱耍酷,只是因为他想做一个人,自由思想,肆意表达。而在我们这个年代,像他一样想做人的人太少了。大部分人,要么想抛弃良心,不择手段成为“英雄”,要么想藏匿良心,苟且偷生成为狗熊。

其实,如果人人都在以良心真实做人,那么我们的年代也便不需要韩少。比起视韩少为英雄的年代,我更希望看到一个不需要韩少的年代。如果我们看到韩少的发言就觉得激动,只能证明我们都病了。如果我们看到韩少的发言觉得稀松平常,觉得他只不过在说“1+1=2”,那时我们才是真正健康的。

要想从病态的社会中走出,先得治好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病。而治好心病的第一步,则是拷问自己的良心,问问自己是否生活在真实中。

寒冬问心,明早醒来,便是阳光明媚。

(链接:《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写给2008》)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