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记者圈里在流传一条消息:《南方都市报》给采编员工人手配备了一台苹果iPhone!据说还包了两年的套餐话费和上网费。
如果将南都此举仅仅视为员工福利的话,就大大歪曲且小看了iPhone背后的深意。很多企业发起年终奖来都是几万几万的,虽然媒体普遍比较寒碜,但一台iPhone作为福利来说确实算不上什么。更何况,员工只有iPhone的使用权而已,若要跳槽,先还iPhone;若丢失或弄坏,还得全价赔偿——这世界上哪有这么小气的福利?
那么,对于记者来说,以iPhone、黑莓等为代表的智能手机究竟是什么?它决不仅仅是一台外观时尚的电话,它更是一个多功能的移动终端,是记者眼、耳、手、腿、脑的极大延伸。
中国新闻界前辈、民国初年的著名记者黄远生曾将好记者的素质归结为“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如果黄远生能够活到今天,那么他一定会惊喜地发现:iPhone等手机可以大大拓展记者的“四能”。脑筋能想——iPhone能够储存大量资料并能方便地从网上获取资料;腿脚能奔走——通过iPhone进行地图查询、路线查询和地理、气象资料查询将能帮助记者更有效率地奔走;耳能听——移动电话的本职,而这里的“听”还包括了录音;手能写——iPhone不仅可以辅助写作,更可以实现远程发稿。
如果你的思路到此为止,认为iPhone、黑莓等智能手机仅仅是记者的一项新式武器的话,那么你还是大大低估了这个神奇的小东西。因为对于一家媒体来说,这种技术先进的手机还是能够为新闻生产带来革命性影响的工具。
一段时间以前,我们就开始讨论所谓“公民记者”。每一个时代都有喜欢管闲事、爱爆料、爱传播消息的人,但只有我们这个时代才有公民记者,为什么?全托技术进步的福。这些技术包括——手机摄像头、手机上网、IM软件、博客、RSS、网络论坛、Twitter等微博客、SNS网站等等。
公民记者出现后,不少人在讨论:在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专业记者会不会就此消失?这个问题的答案现在已经越来越清楚了,但似乎却没有人注意到另外一个问题:一旦专业记者使用上公民记者的那些设备和技术,他们将变得更加强大,而新闻生产的模式也将随之改变。现在,对“公民记者”的讨论声音越来越小,“iPhone记者”或许将成为业界的新话题。
为什么认为小小iPhone、黑莓等手机能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设想一下:如果在某突发事件中,某媒体在自己的网站上开辟类似微博客的栏目,由前方记者不断用手机实时传回最新的、简短的信息和现场的照片、视频,那么关注此事的读者怎么可能舍得关掉这个页面?
设想一下:如果记者们通过手机网络相连,并与后方编辑组成一个无线联络网,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方便地通过手机上的办公程序与自己的团队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那么新闻生产者内部的关系将更加紧密,合作的可能性将大大提升。
设想一下:如果某媒体为自己的记者创建一个个的RSS源,记者将自己的采访进展和心得随时更新,读者通过订阅RSS获得同步信息,并能够便捷参与互动,那么新闻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将发生多么大的变化,而一个个公共论坛的雏形也就由此产生。
当然,目前由于政策的重重限制,iPhone、黑莓等手机所能开拓的许多可能性暂时还无法被充分发掘。但南都为采编员工配备iPhone这一举动并不是过于超前的,更不是无意义的——试想,一旦政策放开,早已配备好硬件(iPhone、黑莓等手机)和软件(熟练使用iPhone、黑莓等手机的员工)的南都势必能够抢占先机。在这一点上,南都确实又一次走在了中国媒体的前列。
(本文旨在探讨技术进步对新闻生产可能产生的革命性影响,与具体的手机品牌无关,任何具备这些功能的智能手机都可以担此任务。)
呵呵,看到学长的这篇文字我想到了麦克卢汉大师的“媒介即人的延伸”~小有媒介技术论的偏向啦~再扩展一下加一些具体的媒介技术对新闻传播的发展数据的化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论文吧~
(哈哈,如果考试会出媒介技术、公民记者方面的题的话,学长不介意我借用一下你的思路吧,我也想把iphone等发展用上~)
顺便的说:南北媒体的信息沟技术沟政策沟正在扩大,我想这也是中国特色的转型期一个不争的事实……
祝学长在即将到来的2010年学习、工作.etc一切更好~新年快乐~
哈哈,我不同意技术决定论,但技术的力量的确不可忽视。
如果考试中真有此方面的问题,我当然同意你用我的思路啦,本身知识就是因为分享而越来越多的嘛。
新年快乐~考试顺利~
方兄弟,有没有考虑过“手机拍摄有什么特点”这样的题目?如果有空的话,帮我思考一下吧。甲乙丙丁子丑寅卯罗列几条!
首先祝你新年快乐。 😛
不过,我很不喜欢“帮你思考”这种说法哦。我们的脑袋不是长在别人的头上,我们不需要别人来帮自己思考。古往今来的许多悲剧都是因为我们丧失了思考的能力,全然依赖别人替我们思考而发生的。
哈哈 我不是主动放弃思考啊 是想听听你的意见 集思广益嘛 我已经征求了很多人的意见了
便捷灵活方便,随时随地拍,适合偷拍,拍摄质量不高,方便上传至互联网……
咱俩的思考结果基本一致,以下是我的思考。拍摄质量不高这一条我给忘记了,等把它加上,谢谢。
(1)手机拍摄的主体多元化、异质化和平民化。过去因为摄影和摄像都需要操作者具备专业的设备操作技能和光学知识,因而摄影和摄像成为专业人员的“专业”。而手机的摄影、摄像功能设计简单、操作简便,缩小和打破了摄影、摄像的“技术鸿沟”和“技术壁垒”,使手机拍摄平民化在技术上成为现实。
(2)手机拍摄可真正实现与事件进程同步实时实地拍摄。手机轻巧便携的特点和普及率的提高,使其在应对突发性新闻事件时的优势日趋显现。因为突发性事件的偶然性、不确定性因素很大,专业的摄影、摄像记者很难捕捉稍纵即逝的事故现场。而手机拍摄却往往可以大显身手。目击者可以用带拍摄功能的手机及时记录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如2005年伦敦地铁爆炸案的第一幅画面就是乘客用手机拍摄并上传至网络的。
(3)手机拍摄内容的发布及时快捷。随着手机3G时代的到来和手机上网成为现实,手机已不仅仅是一个通话设备,而成为一个强大的信息接受和发布终端。传统的摄影、摄像画面往往需要胶片冲洗、内容输出、后期编辑制作等过程才能发布。而手机拍摄内容无需外接设备即可传送给第三者或上传至互联网,因而时效性大大提高。
(4)手机拍摄内容的权威性和可信度缺少保障。手机拍摄主体不像专业的摄影、摄像记者,大多缺少新闻职业道德的约束,其拍摄和传播的内容可能会存在造假和信息失实问题。
(5)手机拍摄如利用不当,会带来严重社会问题。因为手机体积小、隐蔽性好,近年来成为偷拍和曝光公民隐私的“元凶”,屡屡碰触社会道德底线,侵犯公民隐私权。而目前却缺少对手机偷拍的道德约束和法律约束,亟待加强。
哈哈,很详细,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