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闻学院呆了好几年,有一个问题我一直搞不明白:为什么我们的课表里有“公共关系”这门课?
当然,你可以说,公关是“传播”的一种,我们的学院不是叫“新闻与传播学院”嘛?
只是,在新闻学院学公关,你不觉得挺拧巴的吗?
——当媒体要报道一则负面新闻的时候,记者是努力揭开黑幕的那个人,而公关则是那个拼命掩盖真相的人;
——媒体追求的是真实客观,有一说一,公关追求的则是对老板有利,吹捧得越厉害越好,负面消息删得越干净越好;
——媒体中最不受待见的记者是整天跑会拿红包的,而公关正是那个发红包的人……
一言以蔽之,公关做的往往是“反新闻”的事。在新闻学院里,未来的记者和未来的公关怎么倒成了一家人?
更诡异的是,这个问题并非中国大陆的特色,而基本是世界通行的惯例。远的不说,以台湾地区为例,著名报人成舍我创办的世新大学以新闻传播学为主要学科,其课程中也有公关。而且,该校传播研究所的所长游梓翔更是以研究政府公关为专长,还曾经担任过马英九团队的发言人。
一年前的寒假,我曾经在世新大学听游梓翔讲过一次课。当时,他给我长久以来的疑问做出了一种可能的回答:公关这种职业是会继续存在的,作为记者来说,只有了解了公关,才能尽量避免被公关误导,才能在不被蒙蔽的前提下与公关进行良性互动,尽力逼近事实真相——所以,想要当记者的学生,还是得学一学公关为妙。
这种类似于孙子兵法的解释有一定的说服力,我也乐于接受这种观点。事实上,尽管公关这种职业存在争议,但在当下的中国大陆,公关(尤其是政府公关)对于信息的公开是有很大裨益的。对于记者来说,需要好好把握与公关之间的微妙关系,既不能将公关视为对头,又不能与公关走得太近。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眼下很多媒体自觉不自觉地就成了被公关玩弄于股掌间的工具。最近的“北京百龙公司老总别墅遭强拆”事件即是一例,根据最新的爆料,这则看起来在延续强制拆迁话题的新闻,实际上是公关公司精心设计的一场提高百龙公司知名度的炒作。
根据网帖爆料的内容,百龙公司需要为这次炒作支付十几万元的费用,而这次“免费广告”的总价值据说超过了一百万元,百龙公司的投入可谓物超所值,公关公司更是赚得盆满钵满。至于媒体呢?好像也不是省油的灯,爆料帖里写着“媒体高层公关融通费50000元”——果真如此的话,那就是媒体与公关的一次合谋了。那么,唯一被欺骗的是谁?只能是被当成猴耍的读者——无辜的人们先是被媒体卖给了公关公司,公关公司又卖给了百龙。
当然,网帖爆料的真实性还需要考量。但无论如何,这件事给记者和读者都敲响了警钟。对于记者来说,需要好好记住“不作恶”三个字,无论是主动“作恶”还是被动“作恶”,都是自毁名誉的;而对于读者来说,眼睛务必睁大点,这并不是一个被可靠信息充斥的社会——恰恰相反,到处都有公关出没,请务必小心。
鬼怪式出没请注意……
我最开始的理解和你差不多“记者是努力传播消息,公关是努力掩盖消息”
所以当初选择这个专业,还有些苦恼“将来会不会精神分裂?”
但实际上,和各行各业一样,公关有“卑鄙”的一面,但也有“阳光”的行为。
虽然处在国内的环境里,政府公关很强势,不讲究策略,鲁莽……
一步一步来吧。
再提供一个例子,我所在的Cardiff University的新闻传媒学院,也同时拥有新闻和公共关系两个专业。后者经常被前者数落。
让我真正见识公关公司威力的一个例子是美国的Hill& Knowlton在海湾战争时一手导演的nurse nayirah hoax(wiki上有,不过youtube上有图有真相:http://www.youtube.com/watch?v=1ib6wL55EoM&feature=related)。我知道说所有的公关公司都是天下乌鸦一般黑会犯逻辑错误,但自从看了nurse nayirah的故事,我觉得公关公司就是不是什么好鸟。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咦?我们学校的“公共关系”这个专业不在新闻学院呐,在媒体管理学院。不知道合不合适。
你想想我们院还有广告系就坦然了……
哈哈,其实写的时候就很期待你的评论。我同意你的看法,在当下的中国,如果没有公关,公众能得到的消息只会更少。
哈哈,多谢你提供的信息 💡
我一直觉得,最牛钉子户其实是为推进物权法的一次政府导演的公关活动。当然,无凭无据,我自己瞎猜的。
哪个学校呢?我觉得比在新闻学院下面合适 😛
我们这一拨学新闻和广告的有不少进了公关公司。
本土公关“不作恶”的少吧?有的据说连客户醉驾被查都管。或许政府公关有助于推动信息流动,不过“宣传”思维本质上没什么改变,所谓公关、善待也是对外。
做新闻的媒体有别于时尚类的,写起软文还是挺可怕的。
你想想我们院还有广告系就坦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