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我都准备好了,在接到dream offer之后,就将签名档改成“南方有佳人,入世而独立。”

但这位我暗恋已久的佳人,拒绝了我的表白,选择了其他的追求者,一时间让我心情低落。更多的不是伤心,而是意外和不解。还有无奈,因为我都问不到佳人选择的原因。

一些师友在得知我被拒的消息后,反应也很大。更多的不是为我,而是为和我一样在求职路上遇到坎坷的同学。用57的话说:“泓门弟子继续着命途多舛的媒体路。”

其实不仅是泓门,整个学院、整个学校,乃至这个时代的所有毕业生在求职路上大多都难有坦途。去年毕业前从高楼跃下的贾昊师兄,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坎坷和反复,就算这些并不是导致悲剧的最终原因,也是在给他原本就不佳的心理状况雪上加霜。还有去年毕业的研究生师姐和本科师妹,她们曾经面对的无奈我都看在眼里。

这些坎坷和无奈,让人再清楚不过地感受到个人的渺小。简言之,这个社会无法让人们拥有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所有人都要被消耗,被磨损。我曾经安慰别人说:“好好提高自己是正道。”但我也不能不认同她的回应:“社会大环境太重要了!”

人只有一辈子,最重要的是做自己的主人。但很多事情,远非个人所能掌握,不管你自己的能力有多么强——如果一个社会是扭曲的、变态的,那么人就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自由生长(最极端的例子便是文革)。所以我看到,我的几位相当优秀的师姐,她们本该在媒体行业大施拳脚,现在却悄无声息地工作在鲜为人知的岗位。所以我看到,很多工作的意义被严重低估,而另一些对社会进步无甚贡献的工作却可以迅速攫取财富和权势。

这个社会有自己的运行逻辑,无论赞同与否,我们每一个个人都只能处在“被”的位置上。这又回到那个古老的命题: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

二面的时候,HR问我:“说说你的家庭情况吧?”

我说,我家是教育世家。我奶奶的爷爷和父亲都是清末民国年间在县里办教育的核心人物。直到今天,整个大家族中,最多人从事的职业仍是老师。我觉得自己身上继承了中国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同时又由于接受了现代教育,对西方知识分子怀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特质十分认同。我想当记者,正是因为我认为在当下的中国,这个职业能够帮助我实现自己的抱负。

其实这样想来,人的出生和成长都是一连串“被”的过程。我从刚生下来的懵懵懂懂成长到现在,何尝不是被许多事件和人物影响的结果?

所以,在天地间自由疯长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把字句和被字句就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样永远会共同存在。对于力量微薄的个人来说,关键是能否用自己的主动去迎接那迎面砸来的一系列“被”字。

既然无缘南方,那我就更坚定地留在北方,追寻理想。我相信,“被”字并没有那么可怕,无论是“被拒”、“被就业”还是“被和谐”。每个年代都有自由而高贵的心灵,只要自己的心还没有变成枷锁,人就永远是自由的,不会“被”奴役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