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一篇关于公关的文章中,我提到了曾经担任过马英九团队发言人的世新大学教授游梓翔。在去年的那堂课上,游老师不仅讲解了公关与新闻的关系,还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新闻类型示意图:
在大陆的新闻课堂上,我从未见过如此划分新闻的方式。在我看来,这与其说是一种类型区分,毋宁说是一种等级排序。
恰好排在新闻等级水平线上的是A类新闻——发布的(Aired)新闻。通讯社和都市报报道的有很多是此类新闻。尽管这类新闻并不起眼,从商业角度看也只是利润空间不大的“红海价值”而已,但它却构建了新闻大厦的根基。在一个常态社会里,此类新闻构成信息发布和自由流通的基础环节;而在一个转型社会里,A类新闻的空间既处于不断扩展之中,同时又成为促进整个社会信息流通的改革突破口。
位于新闻等级水平线之下的是B类新闻——购买的(Bought)新闻。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看,这根本就不是什么新闻,而是广告。但是,这种以新闻形式出现的广告却可以有相当迷惑人的面孔,很多时候是公关与受众的斗智斗,而新闻媒体在其中则扮演了一个不甚光彩的“拿人手软”的角色。
位于新闻等级水平线之上的则是C类和D类新闻。无论是告知的(Called)新闻还是挖掘的(Dug)新闻,对于整个社会的信息流通和民主机制的运行都有着重要的价值,水门事件就是兼具两种新闻特色的最佳案例——深喉的“告知”和记者的“挖掘”相结合,最终曝光了美国政治史上最大的丑闻。
但如果从商业角度考虑,这两种新闻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告知的新闻无疑是最佳的利润来源,所以游老师在PPT上用“蓝海价值”这个让许多人魂牵梦绕的词语来形容它;而挖掘的新闻却是不被商人青睐的,它需要付出极大的成本,收获的经济利益却远不如社会利益多。
台湾的新闻业恰好可以作为C类新闻和D类新闻不同价值的注脚。在商业主义主宰的媒体环境中,台湾的媒体尽管表面繁荣,但深入的调查性报道却少得可怜,整个新闻业在新闻专业主义上的贡献微乎其微,大多数令人眼前一亮的东西都集中在娱乐上,作为C类新闻的知情人爆料八卦是最受追捧的对象。
而在大陆,我们的新闻业充斥的又是哪一个等级的新闻?读者可以在阅读新闻时自行思考和分辨。在此,我谨提出自己的两点观察。
其一,令人欣慰的是,记者主导的D类新闻在大陆占有相当重要的份额。今天的大陆新闻界,有一批优秀的新闻挖掘者和擅长挖掘的媒体,尤其是与地面的坚硬程度对照起来,他们的挖掘努力更令人敬佩。
其二,大陆有一种特殊的A类新闻——安排的(Arranged)新闻。表面上看,他们是发布的(Aired);实质上,他们是被购买的(Bought),只不过,购买版面的不是经济力量,而是政治力量。
可成,你好,很高兴听说你,我是东莞报业执行总编辑周智琛,想认识你,能否告知你的联系方式zzc0769@126.com
大陆新闻学没讲,可是金融学讲了一部分。任何一本金融学概论里都讲不同类型消息对市场和投资者的价值。以及不同类型消息主导的社会下,市场的表现~
哈哈~这也是你关心新闻的重要原因吧~
师兄好~我是安庆一中06届的方聪毅,现在是郑州大学2006级在读本科新闻学学生。刚才无意中在南周首页上看见你的专栏。2008年9月我也去了媒体人研习营,聆听了游老师的讲课,尤其觉得台湾媒体科系教授人员最为可贵之处在于思考经典理论与结合显示情况。
你好,欢迎常来,多交流
喜欢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望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