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后一个寒假的最后一个晚上,我回到了曾经就读的初中母校。正在当高三毕业班班主任的洪老师曾经几次邀请我去他们班上讲一讲高考,讲一讲学习。与高三同学分享心得,自然是我愿意做的事情,但尴尬的是——讲怎样应对高考,我似乎没这个资格,因为我是保送的,虽然也参加了高考,但是心态完全不同。而且我最怵的就是讲学习方法之类,因为本来就没有什么神秘的方法,我又不愿意讲那些老生常谈的东西,怎么办呢?
既然已经答应下来,也只好硬着头皮上了。我打算先回忆一下自己的高中学习经历和保送经历,从中提炼一些对学习和考试的看法和心态问题;然后,着重讲一讲“高考是什么”和“高考不是什么”,一方面希望帮助高三的同学对高考有一个重新认识,另一方面也有一点“小算盘”——我想通过讲高考的机会,来讲一讲人生理想,讲一讲公民意识。(哈哈,会不会有人说:你怎么一天到晚都说这些,烦不烦?)
于是,应对高考的技术性分析和对理想、公民意识的讨论便很拧巴地结合在一起了。当我踏进校门的时候,校园上空回荡的是来自“高考百日动员会”的高亢声音;当我踏进教室的时候,后墙上刚刚挂上洪老师托人制作的红色励志标语;当我开始讲座之前,我听说为了安排讲座,晚上的数学考试取消了——我很惶恐,因为我怕浪费这些弟弟妹妹的大好时光。
还好,还算成功。我绞尽脑汁想出了自己的励志故事,也算给那些期待我来励志的同学有所交代。更重要的是,我发现我讲的人生理想和公民意识引起了一些人的共鸣——实际上,讲之前我就想,能有一个人有共鸣也是成功的,而事实证明不止一人。
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女生说她在考历史的时候看到一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她觉得非常感动,便把这句话抄了下来,刻在了心里。这种细腻而又足以影响一生的情感让我感觉何其熟悉!我自己不就是因为在若干年前读到了“阳光打在你的脸上”这样的句子而被触动得一发不可收拾,然后便一直走到了现在吗?
以下是我准备的讲稿,与实际所讲略有出入。如果能有更多的高中学生看到并觉得有所感悟的话,我会觉得非常欣慰。
■
谢谢洪老师,谢谢大家,很高兴来到这里。大家刚开了动员会,可能正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看到大家的活力我非常高兴,我相信以这样的精神状态肯定能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今天耽误大家一个半小时左右的时间,和大家做一个交流。我准备讲四五十分钟,然后我们可以以问答的形式交流,这也是大学里面讲座的通常安排。我希望今天的交流是轻松、亲切的,我讲的过程中大家可以随时插话,有任何不同的看法也非常欢迎大家提出,另外我也可能会提出一些问题麻烦各位帮忙解答,所以也请大家踊跃发言。
先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我叫方可成,是大家的校友,不过我踏进这里的校门还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了——我1998年到2001年曾经在这里的初中部就读(现在初中部已经不存在了);2001年到2004年就读于安庆一中的省理科实验班;2004年被保送到北京大学,就读于新闻与传播学院;2008年被保送继续修读北京大学的新闻学硕士研究生,此外还修读了北大法学院和瑞典隆德大学合办的人权硕士项目,将于今年7月毕业。
洪老师曾经几次提起,希望我来给大家讲一讲与高考和学习有关的话题,但由于之前种种事情耽误,直到今天才得以实现。我知道对于在座的各位而言,现在正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所以对于耽误大家的宝贵时间,我非常惶恐,也决心要给大家一些收获。但是我能给大家讲些什么呢?怎么做题吗?我高中毕业已经快6年了,你们的题目我可能大部分都不会做了。讲讲学习方法?说实话,这东西你们的老师肯定已经讲了很多,市面上也有许多书在讲,甚至连高考的几天吃什么都有专家做出了建议,无需我再多说。而且学习方法这个东西真的没有什么特别的,以前经常有人问我:你有没有什么武林秘籍啊?每当此时我总是无言以对,因为确实没有什么“秘籍”,可以让你一下子提高许多分。要有的话,我可能早就拿出来卖钱了,呵呵。要说学习方法,无非是那些你们已经听到耳朵起茧子的话:提高效率啊,制定学习计划啊,上课专心啊,举一反三啊,注意审题啊,不要粗心大意啊,及时订正和总结错题啊,真的讲不出什么新东西。高考这个东西已经被太多的人研究过了,没有任何秘密可言,全靠每个人自己的努力和悟性。
那么,今天我在洪老师的盛情邀请之下到这里,总得讲些什么吧?所以我想啊想,打算这样:先讲一讲自己的高考经历,与大家分享一些心得;然后谈一谈我对高考的看法,帮助大家更全面地理解和看待高考,另外从高考这个话题引申开去,我也会谈一谈学习,谈一谈人生的经历,甚至谈一谈我们的这个时代。
大家知道,中文里有三个字:术、学、道,这三个字是从微观到宏观,从具体到抽象。在这里,我将“术”理解为具体的技术,比如解题方法,这个我没办法说;而“学”则是指某一门学问,比如历史,这个由洪老师讲最合适;而所谓“道”,则是更宏观、更抽象的,我将其理解为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视野,一种情怀。今天我讲的可能更多的在“道”这个层面上,目的就是把大家暂时从书山题海中抽离出来,帮助大家获得一个更广阔的视野,重新认识我们的学习,重新认识高考。
一、我的高考经历
首先讲讲我的高考经历。其实细心的同学已经留意到了,我并不是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的,而是在高考之前就获得了保送。我2001年从这里初中毕业,当时中考是全县第一名,本来是铁定要在这里继续读高中的,但由于那一年安徽省开办了省理科实验班,全省有六所学校,每所学校招40个人,其中包括安庆一中,所以我就参加了省理科实验班的招生考试,离开了家乡到安庆求学,和你们当中的很多人一样,过起了住校的生活,一年只有很少的几个假期才能回家。
当时我们学习任务非常重,高一一年就把高中的所有理科课程学完了,然后就准备参加各科的奥林匹克竞赛。我本来想主攻生物竞赛,但阴差阳错,在生物竞赛上只得了省二等奖,反倒是数学竞赛得了省一等奖,并由此获得了保送的资格。高三上学期,也就是2003年的下半年,北大开始进行自主招生和保送生的招生,当时他们除了给各地名校分配保送生名额(比如安庆一中获得了一个保送北大的名额),还提供了自荐机会。全国的考生,不论你是哪个高中的,只要你得到了保送资格,就可以自荐。
自荐需要提交很多材料,包括自身基本情况、高中学习成绩、竞赛获奖情况、社会工作情况、老师的推荐信和一份个人陈述。此外,北大还提出了一些有趣的问答题,比如“你对大学生活的憧憬是什么?为何选择北大?”“如果你有一年的自由时间,你会做什么?”“如果眼前有片舞台,你能想像正在上演什么?”“给出一个最能让我们选你的理由。”等等,要求我们尽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在选答题部分,我选择回答的问题是:“你最想和中国古代的哪个名人见面?如果见了面,你会问他什么?”
大家可以看出,这些问题都是非常开放的,和我们的高考很不一样。我为什么要说这些,乍一看起来跟你们的高考没有关系,但实际上,这从一个侧面体现出我们的大学评价人才的方式,了解这一点对于你们进入大学之后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关于这一点,我在后面还会详细说到。
我在自荐之后,又参加了一个面试,很幸运地获得了保送机会。本来按理说是不用再参加高考了,但学校为了出成绩,还是要求我参加了高考。当然,我的心态是非常放松的,因为不管考多少分都没关系,最后考了六百九十多分。
说到这里,我想谈谈高考心态的问题。首先,不能太紧张,这是肯定的,不用多说。其实,不光是考试时不要太紧张,大家在高三的学习中也不能太紧张,否则会有副作用。这副作用可能一时看不出来,但必定会出现。我昨天听洪老师说,有同学每天晚上要学习到一两点,然后早上五点钟又要起床,这太可怕了,实际上在安庆一中是没有早读也没有晚自习的,7点半上课,5点钟下课,大家的高考成绩照样很好。我为什么说学习太紧张会有副作用?因为一旦高考结束,你突然从极度紧张到极度放松,你会觉得无所事事,觉得生活空虚,甚至会觉得人生没有了意义。升入大学之后,由于大学里面的学习主要靠个人自己安排,每周的上课时间也就二十几个小时,很多原来在高考的重压之下学习极度紧张的同学,到了大学里反而因为没有人管而放任自流。就连在北大,每年也都有一些同学因为适应不了高中到大学的变化而退学,我想,很多人的退学实际上跟高中时期学习得太紧张有很大关系。
当然,另一方面,也不能太放松。我可能就是因为在高考时太放松了,数学考试的前一天根本就没有看书,而是去安庆长江边逛了逛,考试时也是不紧不慢,结果有一个大题没能做出来,数学分数相当低,好像只有一百二十多。所以,保持适度的紧张还是有必要的。
刚才提到,如果没有上安庆一中的省理科实验班,我肯定会在这所教学楼里面读高中,而且说不定会和大家一样,读文科,因为我实际上对文科很感兴趣,特别是语文,高中时就在报刊上发表了不少文章。到了大学,我读的也是文科。不过现在回想起来,我很庆幸自己读了理科,不仅是因为通过理科竞赛获得了保送资格,更因为理科的思维方式让我获益匪浅。所以我在这里还特别想说的一点是,希望大家不要偏科。每一门功课都值得好好学习,都能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我们的思维。说到这我就想起刚刚闭幕的温哥华冬奥会,冬奥会上有个很有意思的比赛项目叫做冰壶,中国女队得了铜牌,很不错的成绩,但她们都是专业的运动员,而获得前两名的加拿大队和瑞典队,他们的运动员全都是兼职的,也就是说,他们有自己的本职工作,有的是餐馆老板,有的是护士,有的是会计师。他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训练,还能够得到金牌银牌,这说明什么?说明人其实能够同时做好几件事,人家能既做护士又得奥运会金牌,我们怎么不能既学好语文又学好数学呢?所谓文科和理科之间的差别,总没有护士和冰壶之间的区别大吧,对不对?
实际上,我一直对现行的高中文理分科制度心存质疑。现在大学里面都在纷纷提倡“通识教育”,有的大学甚至让大家入学后的头一两年都不分专业,全都学习同样的基础课程和通识课程。连大学的前两年都不分专业了,作为基础教育的高中阶段还在分文理科,这是很荒谬的,也是不利于人的成长的。我一直对一种人心存向往,这种人叫做“文艺复兴式的人”,大家应该知道这种人的特点吧?
有人说:“一个文艺复兴的男子或女子应该会写诗、谱曲、唱歌;喜欢优秀的文学和绘画;欣赏罗马的古迹和现代的建筑;对不同的哲学思想也有所了解。此外,还必须熟悉宫廷中最新的高贵礼仪,谈吐得体,舞姿优雅,会演假面剧,在家内演戏时能即兴发挥。”
要成为文艺复兴式的人,首先当然要做到不偏科,因为我们在中学学习的知识其实只是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很小的一部分,如果连这一小部分都不能全面掌握的话,确实会很遗憾。
二、高考是什么?
刚才我结合自己的高考经历谈了一些心态上的问题,现在我想谈一谈“高考是什么”。不过在我说之前,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大家都是还有3个月就要高考了,你们认为高考是什么?请畅所欲言。
1、高考是选拔人才的机制
这一点很容易理解。我们的社会要最有效率地发展,就需要合理地教育和配置各种人才,让人们接受最适合的教育,从事最适合的工作。中考和高考都是将人才一层层地选拔出来,选出最适合到大学深造的同学进入大学,选出适合接受职业教育的同学进入职业学校。我们在经过高考的选拔之后,再经过高等学校的培养,便成为社会中的各种人才,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我知道肯定有一些同学对高考心存反感,这很正常,因为都是高考“害得”你们起早贪黑地学习。我想对这一部分同学说,不要讨厌高考,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选拔人才的机制,否则就无法做到有效率的配置,所以希望高考消失是不可能的,作为一种选拔人才机制的高考只可能改革不可能消失。对于我们而言,实际上要感谢高考,因为通过它,我们这些人才得到了合理的配置,它帮助我们的社会有效率地运转。当然,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在现实情况中高考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2、高考是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机制
每当谈起高考,特别是我们这里的家长谈起高考,总喜欢用一个词——“敲门砖”。我和大家一样,从小就被灌输这样的理念:高考是进入大城市的“敲门砖”,是通向好生活的“敲门砖”。有的家长可能说得更赤裸一些:高考是赚大钱、娶美女的“敲门砖”。
在这样一种朴素的表达背后,其实正是高考的另一大功能:促进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大家知道,我们的社会现在不能叫“阶级社会”,因为课本上说“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阶级”,但我们的社会存在“阶层”——有人生活在上等阶层,他们或者住豪宅,开奔驰宝马,或者手握大权,或者是聚光灯的中心,是让无数粉丝尖叫的明星;有人生活在中间阶层,他们朝九晚五地上班,为了一套房子成为所谓“房奴”,赚不了大钱但也绝不贫苦;但还有很多人生活在社会的下层,这一点来自农村的同学都有体会。
如果我们的社会阶层之间不发生流动,那将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皇帝的孩子永远是皇宫贵族,农民的孩子永远只能种田挑粪,这样的社会是一潭死水,必定会衰败。那么,社会阶层怎样流动?农民的孩子怎样才能进入社会的上层?显然不会有哪个富翁自愿把家产和地位送给你,那么怎么办?通过傍富婆?概率太小。通过白手起家创造神话?概率更小。其实最主要的,还是要靠高考。是高考让我们的社会各阶层之间真正流动起来,给了出生在中下层家庭的人进入社会上层的机会。
三、高考不是什么?
说完了“高考是什么”,我还想再说说“高考不是什么”。实际上,我们在对任何事物进行思考的时候,都可以采用这样的模式,先想想它是什么,然后再想想它不是什么。
1、高考不是塑造人的方式
前面说了,高考只是选拔人才的方式,但决不是塑造人才的方式。塑造人要靠教育,特别是我们的中小学基础教育。但现在很可悲的现象是:基础教育已经成为高考的附庸,而且在越小、越穷的地方越是这样。
我为什么要说这一点?因为我在进入大学之后,在和同学的交往中,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感受,那就是我们这些来自农村,来自小县城的学生和大城市的学生存在非常明显的差距,这种差距不表现在高考分数上,也不表现在聪明程度上,而是表现在综合素质上。我们没有读过他们那么多的书,没有他们那么多的业余爱好,我们根本没听过音乐会,没有参观过博物馆,甚至没进电影院看过电影,而这些对他们而言都是极其稀松平常的事情。当然,我们没有这方面的条件,但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被高考牵着鼻子走,没有成为高考的附庸。据我所知,北京的很多名校每天下午三点多就放学了,周末也不补课。学生有大量的时间用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成为比我们全面得多的人。
所以,尽管大家马上就要高考了,我仍然希望大家认识到:高考不是塑造人的方式,我们除了准备高考之外,还应该尽可能多地涉猎其他方面,成为一个更加全面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减小我们与城市孩子的差距。而且现在有了互联网,很多信息都可以很方面地获取,很多差距我们都能补上。
2、高考不是决定我们命运的上帝
尽管一直有人说我们的高考是“一考定终身”,但高考并不是决定我们命运的上帝。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希望大家以比较轻松的心态应对高考,你们的命运决定于自己的态度和性格,决定于自己是否勤奋,是否踏实,而不是决定于一场考试。高考失利而人生成功的例子太多了。
第二层意思是,我们的人生不能由高考来决定,我们人生的理想高于高考的理想。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北大附中校长说的。2007年的时候我在《南方周末》报社实习(推荐大家阅读),当时做的第一个稿子就是关于高考的,因为当时是恢复高考30周年。我采访了几位教育专家,其中就包括北大附中校长康健,他当时对我说:“我们尊重高分生选择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个人爱好。过去我们一个学生喜欢袁隆平,特别想搞农业。他的分很高,但如果他选择了中国农业大学,而没有选择北大、清华,我们不会认为这不对。我们告诉孩子们:人生的理想、职业的追求重于高考的理想。”
听了这段话,我很感动。我希望大家从现在开始,认真思考,树立起自己的人生理想。如果有人说“我的理想就是考上一所好大学”,一方面我会非常理解,但另一方面我会觉得有些惋惜,因为如果你的这个理想实现了,然后呢?然后你的人生就失去了目标,失去了意义?所以我特别喜欢这句话:“人生的理想、职业的追求重于高考的理想。”
3、高考不是我们的思维方式
高考是一场考试,出题者有自己的一套思路,为了考高分,我们当然会揣摩高考的这一套思维方式,这无可厚非,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高考的思维方式不应该成为我们的思维方式。
具体来说,高考的思维方式是有标准答案,有解题套路,我们一方面应该掌握这种套路,但另一方面,我们必须保持独立的思维,我们必须常存质疑之心。
实际上,我们总是容易相信而不易质疑,一方面是因为很多东西都包装得很好看,怎么看都不像是假的;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都有思维的惰性,我们情愿接受那些灌输给我们的东西,而不愿意用自己的思维去质疑和发现,而这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在我看来,正如同身体上的勤劳是一种美德一样,思维上的勤劳也是一种美德,这种美德的关键表现正是常存质疑之心。
在很多年前的落后教育体制之下,老师的作用是填鸭,而学生的任务则是对老师塞过来的知识囫囵吞枣般地咽下去。结果,高考一结束,什么都被吐出来了,被吸收的东西寥寥无几。后来,“能力”开始被强调,尤其是学习的能力。这当然是有益的进步,但是回过头去看,我们对思维的能力强调得还很不够,因此,如果说有什么感悟要和大家分享的话,我最希望的是大家在中学阶段就发现和品尝到思维的乐趣。
发现思维的乐趣,第一步便是“常存质疑之心”。在进入北大的第一个学期,我的高等数学课老师请大家寻找他主编的教科书中的错误,每找出一处,便可以在期末的总评成绩上加一分。这可以说是我第一次与北大这所学校骨子里的质疑精神相遇。后来在各种课堂上,我又不断听到各位教授鼓励同学挑战和质疑自己的讲课内容。我想,大学与中学尽管有着种种不同,但在对真理的追求上应该是可以相通的。“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换个角度想一想,这句每个中学生都耳熟能详的话实际上正是在鼓励对老师的质疑。
我为什么强调质疑?因为质疑就是不盲从,就是保持独立的思维。我觉得对于人而言,没有什么比独立思考更值得赞美的品质了,我希望大家的这种品质不要被高考所抹杀。而且其实我们现在的高考和大学招生也在强调独立思考的能力,我相信这与我们的高考并不矛盾。
四、从“蚁族”说起
最后,我想谈一个和高考有关系,但关系不是太大的话题,和大家聊一聊2009年的一个流行词——“蚁族”。不知道大家听说过没有,所谓“蚁族”,是北大的一个博士后发明的词,指的是“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通俗来说,就是许多大学毕业生在毕业之后,就业困难,收入很低,只能聚居在一些类似于城中村的地方,生存环境很差。大家不要以为这些人都是从很差的学校毕业的,其中甚至有人大毕业的研究生,这是做“蚁族”调查的人亲口告诉我的。
“蚁族”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原因很复杂,但主要是因为我们的社会病了,出了问题。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很糟糕,我们的房价高得离谱,听说我们这里的房价都到3000了,这样看来北京的房价在一两万也不值得惊讶了。
我为什么谈“蚁族”?因为前面说了,高考是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机制,是我们出生自农村的下层家庭的孩子进入中上层的渠道。但是现在,这条渠道正在被抹杀。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进入社会中上层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很多人毕业后在北京当“蚁族”,住在很破的房间里,还不敢跟自己的父母讲,因为怕击碎父母的梦想,他们的父母还以为自己的孩子大学毕业后,正在北京过好日子呢。那么,有没有从我们这所学校的地方走出去的蚁族?肯定有。
在来之前我也在犹豫:要不要把这样一个比较残酷的事实告诉大家。但我决定说,因为这个事实本身就存在,并不因为我不说就没有。而且,我想借用蚁族的事情告诉大家:我们需要怎样看待我们的人生,怎样看待我们这个时代。
我们处在怎样的时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没错这是政治书上的说法,但我更喜欢另一个说法,我们正处于“转型期”。什么叫转型期?它指的是“从近处看,处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变型的过程之中;从远处看,处在由皇权专制社会向现代社会演进的巨大转型之中(中共十七大报告表述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我们的社会正在巨大的转型之中,而我们都是转型的参与者,也是转型后果的承担者。“蚁族”现象就可以视为转型过程的产物,因为我们迎来了市场经济,就业不再包分配了,但社会公平却没有完全构建起来,这样一种不完全的转型就导致了“蚁族”的怪胎。
那么,处于这样的时代中,我们怎么办?回家种田吗?显然不是。一方面,虽然高考作为社会阶层流动的机制有所削弱,但仍然存在,而且仍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自己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所以还请大家保持信心,以积极的心态应对高考;另一方面,我们的转型期社会存在种种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关心我们的时代,关心公共事务,因为关心这些就是关心我们自己的命运。我希望大家能够像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提倡的那样,“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为什么?因为只有我们关心国事天下事,我们大家都关注社会的转型,关注社会的公平,“蚁族”这样的现象才有可能得到解决,我们也才有可能避免成为“蚁族”的一员。
大家知道,温家宝总理在同济大学演讲时曾经号召大家“仰望星空”,他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我非常喜欢这句话,同时我又想,他的这句话可以稍微改一下,同样成立:一个民族有许多关注公共事务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每个人自己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
我用这句话和大家共勉,希望大家不仅在高考中取得成功,更要成为温家宝总理所期待的仰望星空的人,成为关心公共事务的人,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公平、更完善,我们自己的人生也才能更加美好。而当你拥有了这样一种情怀,你对高考的认识也将更加深刻,你在应对高考的时候也能更加自如。
够官方
如果官方都如这样,对现实的不完美有所认识,而又不放弃改善的努力,就好了 😕
很棒!刚看完柴静的这篇http://blog.sina.com.cn/chjguancha,希望那些准备高考的弟弟妹妹们也能看到。。。。
“当然,我们没有这方面的条件,但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被高考牵着鼻子走,没有成为高考的附庸。”
我对农村孩子比城市孩子综合素质差深有同感,但我觉得第一个原因是最主要的,是家乡和家庭经济实力约束造成的。我想你是为了安慰学弟学妹,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而故意这么说的吧。
文章很棒,传给我妹妹了。谢谢
😐
今年回家时在想给两个妹妹尚在读书的妹妹的建议
想给她们在将来的路上有一些启发和指引
我们那个年代的学生若能听到如此中肯的建议就幸福了
收藏了:)
文章写的既有深度,又有亲切感,可读可信。中学生朋友读后会觉得受益匪浅。
你给母校的学弟学妹们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政治课,精辟!很受感动!
是啊,就像下面的同学说的,如果“官方”是这样的话,该有多好。。。
多谢!
多谢!“政治课”不敢当,只是谈一谈对高考和人生的感想吧!
请问下洪老师教的是哪门课?
历史
已推荐给在中学工作的朋友。
第一次在你博客上留言.
首先,我还剩一百来天中考.今天忙里偷闲来看看你的博客.
我觉得我现在的处境和他们差不多,也面临着一个选拔性的考试-中考.
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把自己的目标定为上一所好中学.下课聊天的时候,三句话不离学习.
我们学校的学生都睡得很晚,晚上1,2点睡的大有人在,3.4点睡的也有几个.
我觉得这篇文章让我们读在适合不过了.
不是潘老师吗?
哈,94年的小盆友,欢迎!
呵不是,洪老师是年轻老师,跟我有亲戚关系
效果很好啊,我觉得不是很官方,官方的在你来之前不就已经在喇叭里吼过了嘛,还放鞭炮……
能让“一个人”感受到“一点东西”,这就是成功,这目标肯定就超额完成了。我记得有N个人,在看了对你的采访后告诉我,超爱你所说的“文艺复兴式的人”(包括潘老师)。
一开始听你说“高考是什么”觉得很平庸、很失望,这个话题有啥好说的,后来你将话题自然引到“社会责任”“理想”“蚁族”等一系列话题后,才觉得这才到了你的“点”。
洪老师是个很好的老师,虽然我不在他班上,但我能感受到他对他们班学生的关爱,不仅是分数、排名,他更多的是在为学生们树立自信。
很抱歉我老是将你的话题给引偏了,但第一次见到你本人,觉得还是有很多问题想请教。也有人说我的问题有点尖锐,我也不清楚,很忐忑,但我并没其他意思啊。你是记者,一定比我更了解的。
而且我似乎有些不太礼貌,比如:直呼了你的名字(抱歉 😉 学长),回答时没站起来……我真是很失礼,因为见到你实在太高兴了。
也许我们中会有很多人成为“蚁族”中碌碌的一员,也许以后想起那天你说的话会觉得“恍如隔世”,但相信如果我们都能努力追求一些超越“只关心自己”的目标的话,无论是对于我们的心态,以后的方向等等都有太多的好处。
其实你也可以去初中讲讲啊,高中节奏太快,你的话音一落,我们就被卷子给淹了,能仔细想想的机会不多。而且我觉得个人价值观的萌芽应该在高中之前。
我很喜欢《在单行道上兜圈》中的你,很真实,很敏感。现在看见的你更成熟理性,但也有很大的思想上的距离感。我问的“和谐的人”,有人问的“失败经历”,都是试图在你身上找到别样的东西,以证明你跟我们一样,而不永远是一位望尘莫及的标杆。我们期望能有朝一日能与你比肩,这也是一种动力吧!
不管怎么说,谢谢学长!
很早之前就想留个言了,可是一直都觉得很自卑,毕竟在我还在上初中的时候开始,就一直在把你当成一个传奇。后来看到星潮对你的采访也才发现,原来你也是一个人(怎么说呢,这种感觉不容易用文字来形容)。看到你所说的社会责任感、文艺复兴式的人,我觉得这的确是我们现在所缺乏的,很多人,不仅对社会没有责任感,恐怕对家庭也没什么责任而言。这种责任,我想,不是所谓的为父母读书这种思想。中国的精神文明跟不上物质文明的步伐,连语文阅读我都做过不少了。可是当面对现实,我又生出了一种无力感,毕竟,这不是一个人的是啊!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先生的话,我并不是学历史的时候看到的,因为我学理,但当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我不由地为之震撼,试问今日华夏亿兆学子,又有几人有如此胸襟!看看全国每年的高考状元有多少人去学经济金融就知道了,并不是不应该学习金融专业,但是,作为中国学生中最优秀的存在,都一窝蜂地追求利益,我想,这里面肯定是有原因的。有人说,我们这个社会太浮躁,已再没有了守着青灯古卷,等待云中锦书的人了。
有时候,我会觉得我太过理想主义,很多人包括我的父母都劝我找一个比较有前途(或者说是钱途吧)的专业,可是我只是执拗地想学数学,固执地连我自己都不忍心。所以,我还是很茫然,茫然地无所适从。
我想我知道你说的洪老师是谁了,他的确是个好老师,也教过我历史,总是忘不了每次讲到日本人时他那副义愤填膺的表情呵!还有,我想我知道上面是谁了……
谢谢你长长的留言,为你的所思所想而高兴。学数学很好,可以说是进退皆可,进可专心学术,退可转向金融或计算机方向,所以希望你不要再茫然,加油!
谢谢你!当台下有那么多人的时候,讲什么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难题,所以也请你理解,如果是对你一个人讲,我不会讲前面那些的,呵呵~
你提的问题都很好,只是我觉得当时是受洪老师之托来讲高考,所以不太好回答太多无关的问题,所以回答都比较简略,还请原谅!
另外,当然不可能是“望尘莫及”,只是闻道有先后而已。非常看好你!有机会可以单独交流,相信能让你满意很多,呵呵 😉
妙哉
如果中学读书的时候能有机会听到师兄的这番启发,应该会少了很多自己一直为之奋斗却四处碰壁的摸索,嘿嘿,传给我表弟了,一直想找机会跟他讲所谓“道”,却生怕不好而未有行动,谢谢师兄!
原来也是安徽人啊……还是理科实验班的………………我考合肥一中的理科实验没考上哈。。。
好有领导演讲的味道啊,扩展面真大,我现在压根儿写不出个像样的文章出来了…估计那些听了你讲话的同学们得老佩服你了!
哈哈,自认为比领导讲得好啊
人生最后一个寒假?你不读博士吗?
暂时不读
老师在班上读了这篇文章……我也是安庆一中理科实验班的,今天算是来拜访(+瞻仰)一下学长吧。很感谢,因为我们当中应有不少人都觉得受益匪浅。虽说,可能某些观点不尽认同,却是触动了忘在心底已久的某些想法,唤起了再次独立思考的意识,也开拓了见识……只是不知道现在的教育培养出来的究竟有多少人不迷失自己呢?(我也只能从表层去叹息了……惭愧)呃,不太多废话了。愿学长一切都好!
是哪位老师读的呀?没想到传回了我真正的高中母校去了 🙂
多谢你!衷心希望你和你的同学都具备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
很喜欢你的博客,里面每一篇都合我的胃口。读了总是心有戚戚焉。我也是一位有新闻理想,有公共知识分子理想的人。但是呢,与你相比,我没有那么高的光环,“平庸”许多。目前正在为完善自己而努力之中~
学长,依然记得那次你来班上的情景,而现在高考于我们已然过去。原来高考真的没有我们想象那样严峻… 高考就这样离我们远去!高考过后,无论什么结果我们都需要自己去面对,我们也只能独自一人去面对! 高考真的不是什么,走过它,前面迎接我们的会是更广阔的人生! 学长,感谢你为我们班上得一节特别的课,我现在还后悔没有在课上表达自己的见解…
谢谢你,希望不久之后你们都可以迎来理想的大学生活 :)见解随时可以在这里、在邮件里、在任何地方表达
谢谢学长!! 🙂
一下子认识一下子惊呆……
我喜欢这篇文章~~~蛮好~~~
在这里写下你想说的…
我希望三年或更少的时间之后,我做的事情,与你做的事情,是可以比肩的。
不至于让我坐在桌前看你,没有一点骄傲和成就可言。
明年,去北大
似乎北大也没有这么不堪,高分群体中也能诞生您这样优秀的记者。
我也是在一次语文做阅读题的时候读到《阳光打在你的脸上》,那时候还是课堂的小测验呢,我那时候就感动得泪流满面,因为那是学校外面每天熟悉的《南方周末》写的文章,只是时间怎么相隔了那么久,我当时候记得,题目是带着一种情绪化去做的,晚修的时候,我就一字一字地抄在摘抄本上,时隔两年了,居然在你博客,勾起了那时候的感动。
真的,有些人,有些书,有些文章,只能在某个阶段感动你。谢谢你,在这两天回答了我那么多问题。给予了一个陌生的南方小女孩很大很大的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