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系博主根据CFP漫画PS而成)
在校内网上看到朋友分享的一篇文章,名为“媒体或许超出了你的想象——送给想进入或即将进入纸媒的童鞋们”。点开一看,不由得惊呼:天哪,果然是超出了我的想象!
为什么?请看此文的第一部分,也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一部分——“报社的级别不同影响报纸的格局”。作者首先向我们解释了什么是“版号”(注意:此处有误,“版号”是对应音像制品的,纸媒对应的应该叫“刊号”),然后用千余字详细介绍了“版号”(刊号)的级别:什么是正部级报纸,什么是正厅级报纸,什么是正处级报纸……令我等自以为对媒体比较了解的人大开眼界,羞愧难当。
在此部分的最后,作者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这些级别的存在,使得他们的报道内容和报道层次有明显的区别。在不同级别报社的从业人员们所接触到的人物也是不同的……比如在《浙江日报》大体也就是接触本省的专家学者领导人,但在《中国企业报》就可以接触全国各地的省部级领导、企业老总等。级别不同,会让报社关注不同,也会让记者们视野不同。”作者甚至还说:“其实这个级别深刻影响着中国报业格局和从业人员的心态。在国家决策中,地方报纸基本不被作为依据。”
不得了。各位记者朋友赶紧去查查自己的报社是什么级别,如果是厅级以下,赶紧想办法往上爬吧!否则,下次省长大人再抢录音笔时,大可以发问:“你是哪个级别媒体的?什么?处级?处级也敢管我们的事?我回去就把你们领导给免了!”
最近的全国两会上,“高校去行政化”是讨论的热点之一。其实,媒体的行政化和高校的行政化一样荒谬,一样会将自身的活力消灭殆尽。媒体可以分为全国性媒体和地方性媒体,这是根据其自身选择的发行范围而定的;但如果人为地将其划分为部级、厅级、处级,不仅毫无意义,而且会形成一种崇尚权力和地位,而不是崇尚事实和能力的糟糕氛围。
当然,和高校的去行政化一样,媒体的去行政化也会遇到很多阻力,这是容易想象的。尽管媒体市场化已经轰轰烈烈开展了多年,但行政化的幽灵依然盘旋在媒体上空,因为市场化媒体并没有完全脱离党报系统。即便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这样的市场化先行者,内部同样有行政级别的讲究。在中国,这样的级别设置往往十分微妙,因为将某份报纸设为厅级还是处级,可以影响其采访权,更可以影响报社上层的人事。从这一点上说,“媒体或许超出了你的想象”一文的作者倒是看得很准,然而遗憾的是,该文作者过于缺乏批判意识,对市场化的趋势也缺乏足够判断。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丝毫不认为作者笔下级别极低(可能是副处级吧)的《东莞时报》编辑记者会比正厅级的《中国文化报》编辑记者视野窄、能力低。再比如,我实在不知道财新传媒的《新世纪》周刊该属于何种行政级别,但所有人都会公认:它就是中国新闻的最高水准。
实际上,不仅仅是高校,也不仅仅是媒体,推而广之,任何与精神生产有关的行业都应该去行政化。它们是一片片珍贵而又略显娇嫩的草地,国家的行政权力应该将自己的脚步抽走。
有校内原文的链接么?
校内分享的那篇文章我也看到了,唉,有些人总自以为对媒体很熟悉了,就擅自品头论足,可笑,似乎那个作者在新华社总社当过实习编辑。《东莞时报》3月26日就要改版了,到时你也可以关注下。
有校内原文的链接么?
百度之
好,关注!
庸俗一把 😆 《新世纪周刊》挂靠单位是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这是个局级单位,那么新世纪周刊大概就跟东莞时报差不多级别吧,哈哈哈
哈哈,多谢部级媒体大编辑指导!
那你没想过去新世界周刊工作么?
当然想过,并已经接洽了,还在做最后的选择
…这样的知识不是应该早在传播学导论中就了解了么?我身边那些新闻系的学生在大一就知道这些架构。
另外,高校的去行政化和媒体完全不同。只要我们政体不变,媒体是永远不可能去行政化,所有的办报行为只能由党和国家承担。你所提出的设想很不妥当,我们可以冲击当局的尺度,可以博弈和争取,处在行政架构边沿的南方周末、南都周刊等刊物就在做这样的事。除非我们没有刊号制度,除非我们的社会成为观念的自由市场,除非我们不建设“和谐社会”,我们成为自由主义的国家,你的去行政化才有意义。
正如你看到这些“除非”是多么可笑,你的提法有着相同的意味。
不能不说,你身边的新闻系学生挺可悲的……传播学导论学媒体的行政等级?恐怕老师不知道什么是传播学吧……
你的意见似乎是要在认同体制的情况下“博弈和争取”,但这也很空,对不对?我当然知道在现有的体制下要做到去行政化是很难的,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正确的方向,认识到媒体的本质。批判精神永远是需要的,而且永远是不可笑的。
政治体制改革不到位,媒体去行政化就不可能。政治体制改革能改到位吗?不容乐观。《新闻法》己讲了几十年,也成了难产。没有〈新闻法〉,媒体无法可依,也无法保障其合法权益。不能保障其合法权益,行政化就只会加强。还谈“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