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01236188367656

每次往返于北京和家中的旅途都是一场历险,让人头疼的事情并不来自于小偷和骗子,而是身边的同胞。

从家开往合肥的硬座车厢里,对面的大妈很自然地把鞋脱了,很舒服地把腿盘起;坐我旁边的年轻人发现自己的同学也同乘一趟车,便执意要他挤进来坐在一起,于是我们这一排人都动弹不得。到了合肥转车,候车室里尽管有禁止吸烟的标识但依然烟雾缭绕,坐下之后突然觉得眼前在飘瓜子壳,还有一坨疑似痰的东西落在脚边,起身一看,原来是楼上的人正凭栏嗑瓜子,好不舒坦;上了硬卧车厢,还没熄灯,对面的大叔就已经打起鼾来,整个车厢都为之震动——好吧,如果说这是生理现象无法避免的话,那么那个带孩子的大姐为什么熄灯之后仍然喋喋不休,比她孩子还闹腾呢?凌晨一点,上铺大叔的山寨手机突然铃声大作,而大叔接电话的声音还要盖过铃声三分,丝毫不顾忌车厢里的人大部分都已经入睡。

关于旅途中见识的中国人的种种陋习,我之前也曾写博客发过牢骚。不过这一次的旅途中,我一直在读林语堂的《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吾国吾民)》,于是我也想学着他的思维方式分析一下:中国人为什么缺乏公德心,为什么不顾及他人的感受?

答案出在历史和文化上——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皇权统治和小农经济,每一个家庭都以自给自足的方式生长,很少与他人发生关系,更没有古希腊人那样的城邦民主,所以,中国人在根本上缺乏公共意识。尽管我们的社会正在发生巨大的转型,但这种国民性的转变却需要花去更长的时间。

在官方话语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以“自私”著称的,但在我看来,中国人才是最自私,最个人主义的。在中国人的辞典中,从来没有“他人”、“公共”这样的字眼,有的只是“家庭”和“国家”这两个词。受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和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的家族意识极强,这种意识后来演变为“派系意识”,上至政治权力中心,下至普通乡村,无不被这种意识笼罩。而国家意识的兴起,则是最近一两百年的事情,一方面是由于外敌入侵,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统治者喜欢用民族主义来维持稳定,这使得中国人的国家意识空前膨胀。

遗憾的是,无论是家族意识还是国家意识,都不是公共意识,甚至可以说是公共意识的反面——公共意识是要为他人着想,为我们的公共生活着想,要考虑每一个成员的利益;而家族意识和国家意识则是为自己的家族和国家着想,而且往往不惜以牺牲他人和“异己”的利益为前提。

中国人为什么缺乏公德心?因为中国人从漫长的历史中一路走来,从来就不知道什么叫做“公共生活”。中国人的传统是只关心自己,只关心自己的家族,只关心自己的国家——在几百年前,这样的传统并没有什么问题,那些喜欢脱鞋、随地吐痰、大喊大叫的人一辈子都不会走出自己的村子,不会和他人发生关系,也不会给他人带来困扰;但是在现在,在我们这个已经发生巨变的年代,中国人迫切需要摒弃这样的精神传统,代之以真正的公共意识。什么时候中国人学会了公共生活,什么时候我们的转型才有望完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