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拍摄《归途列车》的时候,导演范立欣肯定没有想到,他将要用纪录片的方式呈现的这个故事要远远比绝大部分故事片更加具有戏剧性。(这也再次证明了中国这片土地的神奇。)
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民工家庭的故事:父母离开四川农村的老家去广州打工,从事辛苦的劳动密集型工作,成为世界工厂的两颗螺丝钉,每年只在春节回家一次。父母出门的唯一目的是供孩子上学,他们的两个孩子和年迈的奶奶留在家中,读书之余也和奶奶一起干些农活。
片子拍了三年,除了在广州和四川两地记录日常生活外,更重点记录了主人公的三次回家。春运是纪录片拍摄的绝佳题材,不仅因为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还因为汹涌的人潮极容易形成强烈的视觉震撼,春运途中更是容易发生戏剧性的冲突。不过,导演肯定没有想到2008年南方大雪时广州火车站的壮观,以及惨烈。
导演更没有想到的是,就在纪录片拍摄的过程中,正在上高中的女孩竟然放弃了学业,也到广东成为了打工妹,并且导致了家庭内的激烈冲突。片中,女孩和同伴一起挤在工厂宿舍逼仄的房间里,吃难以下咽的饭菜,但她并不后悔,因为她觉得自由才是快乐,打工虽然辛苦,但比起被关在学校里总是要好一些的。
听到女孩的这番话,坐在我后面的男女发出惊叹:她居然说上学比打工辛苦!竟然有这种人!我只能说,这是无知的惊叹。也许在他们眼里,这个女孩只是个学习成绩不好的厌学坏女孩吧,她放弃读书改变命运的可能性,转而当一辈子都无法出人头地的打工妹,烫卷发,穿超短裤,只是在自甘堕落吧。但事实并非如此,为什么女孩要放弃学业去做打工妹?为什么她说上学比打工辛苦?因为女孩是得不到母爱父爱的留守儿童,父母在她1岁时就离开了家乡,爷爷去世,家中只有奶奶和弟弟,贫瘠的乡村、辛苦的农活、孤单的情感、落后的教育,这些当然会导致她对打工的生活心生向往,最起码,有了钱就有了一部分的自由。
导演记录了女孩的出走,也记录了她的心声,但这仍然不够。在我看来,导演的野心过大而经验不足,这导致这部片子铺得很开,但并不深入。如果是我,我会在剪辑时放弃大段对春运的描写,也不会采用“归途列车”这样的标题,我会将片子的主人公放在那个叫丽琴的十几岁女孩身上,完整而深入地讲述她寂寞的留守、艰难的选择、与父母的冲突以及面对新生活时遇到的彷徨——这些,才是这部片子最大的亮点和过人之处。我们已经有反映中国农民工真实生活的纪录片,有描述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纪录片,但我还没有见到过一部描写中国农民工的子女是在怎样的环境下成长并选择成为新一代打工者的纪录片——看到一张张年轻的脸庞坐在厂房里的缝纫机前,重复父辈的老路,才是最让人绝望痛心的。
总的来说,这部片子的结构和主题的安排上存在缺陷,与其在画面和剪辑上的优美并不相称。不过,这样的缺点并不能掩盖《归途列车》这部纪录片的价值。实际上,我们对于农民工关注得并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任何一部以此为主题的、以诚心拍摄的纪录片都值得我们向它致敬。
(4月10日晚观影于当代MOMA百老汇电影中心)
我立志放弃学业去种地
即使上了大学又怎样,给家庭增加更重的负担,也不一定能有工作的保障。穷人更穷,富人更富在大范围内就是一个死循环。
我常去修指甲的美甲店,有个小姑娘,93年的,穿着打扮都很朴素,但是隐隐的有这个年龄的叛逆心。得意洋洋说,读书没什么意思的,不想读,出来挺自由的。说谈过好几次恋爱了。现在还在谈……嗯哈 守着她,我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就真正谈过两次=、=
的确如此 🙁
哈哈,“真正”这个词值得琢磨
这一代青少年在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反映了国家教育存在着不可小看的弊端,若不能切实解决,不但青少年的聪明才智得不到最大限度发挥,国家经济社会也难以达到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要求,文中女孩放弃学业可谓一例.
的确如此,而且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是整个社会的问题,留守儿童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有本书叫Factory Girls,不知博主看过没。。
久闻其大名,但未曾读过
记得有次看到一句话是说贪污,说与其扔掉坏的萝卜不如检查下装萝卜的框子。制度才是根本之源。而那些教育问题,则是整个社会大环境大制度下的畸形衍生物。这样的制度体系和环境下,即使有心去改革教育,也最多只能是做个样子,改一些无关痛痒的地方,治标不治本的形式主义。
每个人都会有叛逆的时期,都有年少轻狂的日子,成人懂事后会想年少轻狂,其实是很幸福。但是同时也明白,并非每个轻狂的都会成熟,所以看到处在这样时期的孩子,还是觉得很担心很痛心,为她日后的路途的无法预见的艰辛感到可惜和遗憾。
如果父母留在家,他们用什么养活孩子?如果孩子随父母出去,他们的教育、高额费用又是问题。
大部分新闻人关注社会问题以“新闻价值”现行,对社会问题畸形的关注成为了副产品。教育能救赎这个女孩子吗?我敢说教育毁灭这个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