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并不是一个尚武的国度,但奇怪的是,世界上恐怕再也没有哪个民族比中国人更爱谈论“军事化管理”。从中小学到大学、职业学校,从国企到私企,几乎所有单位都以“军事化管理”为荣。轻点鼠标,你就可以搜出大批诸如“加强军事化管理,争创一流院校”、“军事化管理提升竞争力”的自我宣传,“军事化管理”甚至还成为一些企业和学校的卖点。
——其实也好理解,因为“军事化管理”的核心要义并不是尚武,而是服从,无条件地服从上级命令。从这个角度说,“军事化管理”的方式和“臣民社会”的特质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不过,“军事化管理”又有着“臣民社会”所不具备的特质。
比如,“军事化管理”要求所有被管理者整齐划一,不仅列队行走时需要步调、手势、姿态一致,就连吃饭、睡觉也需要遵守严格的时间表,碗筷和被褥还需要放在指定的位置,甚至连毛巾的叠法、牙刷的朝向都需要保持一致。这些是不会发生在“臣民社会”的——就算皇帝的苛政猛于虎,老百姓起码也还有选择不叠被子的权利。
再比如,“军事化管理”需要培养团体的认同感,美其名曰“增强凝聚力”。在实行“军事化管理”的地方,被管理者每天都需要站在千百人中,一齐喊口号、做动作,感受个人的渺小和团队的强大,感受为集体挥洒血汗、赴汤蹈火的无上荣光。这样的认同感也是不会发生在“臣民社会”的——实际上,臣民社会的认同感稀薄,除了共同侍奉一个皇帝之外,老百姓之间并没有其他种类的强烈身份认同。
正因为具有这些特质,所以我认为:当下的中国社会与其说是“臣民社会”,不如说是“军人社会”更确切些。想想我们社会里愈来愈重的戾气吧,想想我们身边不绝于耳的“斗争”、“战斗”、“突击”等战争词汇吧,很多中国人并不是温顺、隐忍的臣民,当然也不是独立、负责的公民,而是对威权俯首、对平民横眉的人,是动辄就口出恶语、拳脚相向,丝毫不会使用理智的人。虽然这并不是军人的特质,但军人的服从其实是工具式的服从(而非大脑思考、内心选择后的服从,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战争中获得较高的胜率),当这种工具式的服从蔓延到军队之外的社会中,就会异化为散发出腐臭味道的犬儒和戾气。
很多家长以为,将孩子送到“军事化管理”的学校便可以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但事实是,“军事化管理”或许可以教会孩子叠被子、洗衣服,却永远教不会孩子如何独立思考。一旦脱离“军事化管理”的环境,他们并不知道如何成为社会里真正和谐的一分子。
其实,所有提倡并践行“军事化管理”的人都是自私的。于企业,“军事化管理”是为了压缩管理成本,最大限度地剥削劳动力,比如臭名昭著的富士康,比如刚刚被曝光的昆盈;于学校,“军事化管理”是为了规避风险,以表面纪律的严格掩饰教育能力的虚弱;于家长,将孩子送到“军事化管理”的学校或培训机构,其实意味着家庭教育的失败;于社会,“军事化管理”的盛行则意味着这个社会有太多成员不懂得为自己负责、为他人负责,也便意味着社会自治能力的脆弱。
我的一個大學同學中學畢業於重慶某名校,該校就是以“軍事化管理”為賣點。
那個同學常常說,就是那所學校的管理方式毀了她的年少時代,讓她的整個中學時代都充滿灰暗記憶,她甚至說,高考之後,就再也不願踏進那個校園,甚至只要經過靠近那所學校的地方,就渾身不舒服。
而且不止是她,我也認識多位她的中學校友,幾乎每個人對那所學校的管理方式都只有兩個字的評價:
“變態”
福柯在《规训与惩罚》这本书里将军队、工厂、医院和学校是看成一种机构形式的,其特点就是将每一个人置于绝对地被观看的地位,通过操作化联系训练人自觉地服从无所不在的规范。
或许中国人喜欢“军事化管理”不是因为尚武精神,而是因为中国人有很强的控制欲?小到家庭,很多父母都把孩子看做他们的财产,为他们打点一切衣食住行,为他们规划学业甚至是人生,连孩子选择配偶都需要经过父母的同意。中到企业,到现在还有很多公司还实行过时的小作坊式的管理方式,老板一个人说了算,不愿放权。大到国家,中国政府更是因强有力的控制闻名世界。
另外中国到底是不是一个尚武的国家还值得商榷。自古以来中国大多数改朝换代都是通过武装力量实现的,在古代,握有兵权就握有了话语权,所以才有了“杯酒释兵权”。毛泽东还说过“枪杆子里出政权”。刘明福在《中国梦》里对这一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最后,我不认同你关于“所有提倡并践行军事化管理的人都是自私的”这个观点。军事化管理既然存在,就有它的必要性。例如军队,如果所有的军人都个性化,不照指令行事,那么这个军队就是一盘散沙,削弱了军队的力量甚至散失功效。另外确实有很多实行军事化管理的学校、公司,但是否进入那些学校、公司是你情我愿的事,他们可没拿枪指着你逼着你加入。我们要指责的是那些强迫孩子就读这样的学校的家长或教育体制,逼着员工不得不继续忍受那样管理的不均衡且不平等的劳工市场。军事化管理很无辜。
“这些是不会发生在“臣民社会”的——就算皇帝的苛政猛于虎,老百姓起码也还有选择不叠被子的权利。“
可现在为什么呢?历史的倒退?
历史只会在小的时间段有曲折。
为什么古时候有时候看起来比现在美?因为有些丑陋被人们刻意的遗忘了。
其实很多改革只是借复古而行,取得一个名义上的正义性就好了,实际内容完全不一样了。
建议可以对比看下新闻调查的两期节目《问题少年训练营》与《网瘾之戒》,虽然其中记者柴静的态度截然相反,但我觉得其实两个机构所为是一码事。
我们的中学教育或多或少也是这样的军事化管理,威权主义教育,以为让孩子臣服就是教育的最好效果。用福柯的规训与惩罚来反观最合适不过了。
在实行“军事化管理”的地方,被管理者每天都需要站在千百人中,一齐喊口号、做动作,感受个人的渺小和团队的强大,感受为集体挥洒血汗、赴汤蹈火的无上荣光。这样的认同感也是不会发生在“臣民社会”的
这么说来文革连臣民社会都算不上。
难怪李慎之说在英语里个人崇拜和邪教是同一个词
据福柯研究,军队团体操练整齐划一起源于法国
说“倒退”还需要再考量,但20世纪确实对中国和中国人的改变太大了
呵呵,是不太严谨,应该修改一下,“所有提倡并践行在非军队的地方进行军事化管理的人都是私自的”。这并不是什么“你情我愿”,就像你能说那些血汗工厂的工人也是你情我愿么?军事化管理就是不适合军队之外的所有地方。
我党的政治语言充满“战斗”色彩,比如常用的“攻关”,“打一个漂亮的翻身战”,“争当排头兵”之类的。呵呵,国人聚在一起有时特别喜欢聊中国周围的战略环境啊,感叹形势严峻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之类的。
两千年未有之变局……
技术改变人,人改变社会,需要时间来等待……
在史无前例的疯狂年代,从城市到农村(包括学校),一律实行军事组织军事指挥,现在算淡化了许多.此,值得一议.为什么要如此这般?
是不是中国人文化基因里的等级观念作祟?这类事不止发生在你所谓的“疯狂年代”,只不过那个年代比较典型。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就强调服从,像封建社会时期的三纲五常,延续了几千年,甚至在现代仍然能看到它的影子。
到未必是倒退了,反倒是进步了。
由封建帝国而到专制国家,这是进步啊——某个机构对下面个体的控制力量是变强了,而且强到无以复加——只是,这种进步并非有益。
并非所有进步都有益。
“进步的就是好的”,这是另一个误区。
看了这篇文章让人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在我心里一直迷惑不解的问题瞬间豁然开朗。一直以来我所熟悉或者接触过的孩子们在进入所谓的“军事化管理”模式的学校之后,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甚至走向了反面,实在是不得不让人深思。
“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虽然是直白了些,也带有色彩,但是确实是事实
不知你的“确实是事实”的判断从何而来?是否有证据支撑?
每个东西的存在都有他存在的道理,军事化管理在军队中认可度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叫军事化,如果用到工厂中、学校中那就会制造出一大批没有创新没有没变能力,只有很强执行力的“机器人”。所以东西好不好要看用在什么地方。
这篇文章非常好!我将他贴到我的博客上,让我的朋友们看看!
谢谢! 💡